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其實很多的女性在自己內心當中都有相夫教子的一個思想,所以每當結婚生了小孩子后很多的女性寧愿放棄自己的工作,做了全職太太,可是時間久了的話就容易迷失自我,心理健康可能也會出現問題。
英國一項調查發現,英國母親有17%成為半就業者,19%完全脫離工作,在家照料孩子。美國人口調查局的數據顯示,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全職媽媽”的比例增加了15%。今年9月,一項針對中國各類城市0—6歲孩子家庭的調查顯示,14%的女性生育后不再工作,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全職媽媽的比率達21%。
“我個人覺得,在孩子出生一段時間內,家庭中有一個人長時間照顧孩子是合理的。從成長規律來看,最先是生理、物質上的成熟,這需要父母的精心照顧和培育。而且,這一階段的孩子需要和父母極度親密的接觸以及全面保護,是建立親情的必要條件之一。”蘇州榮格心理咨詢中心督導王國榮指出。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博士后黃崢說,在0—3歲,母親把大部分身心都放在孩子身上,是自然的選擇過程。但做“全職媽媽”要有一個時間節點。隨著孩子的成長,如果媽媽不能協調,這對子女和母親來說都不是好事。
記者發現,“全職媽媽”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失落:有些媽媽覺得自己的孩子處處不如人,懊惱自己教養方式有問題,付出了那么多卻沒有回報;有些媽媽看到自己孩子特別能干,而且也成才了,尤其是孩子離開家后,媽媽們心里也是充滿失落和遺憾,有的甚至開始管起親戚的孩子了。
“這兩種情況可能是一回事。不少‘全職媽媽’放棄了社交,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全部目標。如果孩子特別有出息,不需要她的參與,媽媽們就會覺得自己的價值沒有地方體現;如果孩子沒出息,那也沒有體現自己的價值。”黃崢表示。
王國榮介紹說,三四歲是人生第一個心理誕生期,即脫離父母的羽翼。“有些‘全職媽媽’在生活中過度關注孩子,傳達給孩子一種無意識的感受,即自己不能獨立、需要媽媽照料。這導致孩子一遇到挫折,就回頭找媽媽,永遠無法獨立處理事情。甚至有些孩子為了獨立,會用更多的力量來掙脫母親的約束。這體現在青春期中,可能就是更叛逆。”黃崢說。
雖然很多的妻子其實是自己愿意做全職太太的,但是有的時候根本不注重自己的一個心理保健,所以經常會因為一些事情而迷失了自己,所以小編是建議即便是做全職太太,也應該有一個時間的限制,找回原來的自己。
下一篇:你的婚姻是亞健康的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五大現象預示婚姻面臨崩潰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