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眼下,在日趨增多的婚姻危機稱家庭解體事件中,“感情不和”、“性格不合”、“缺少共同語言”、“價值觀相異”、“性生活失諧”等等,經常成為當事者掛在嘴邊的問題。然而,這些問題中潛在為“異源文化”沖突,不是被表面現象掩蓋著,就是被當事者忽視了。其實,擇偶成婚、建立與維系家庭,是人類文明社會中特有的重要文化現象,“文化同源”的規律頑強地左右著婚姻的心理成敗。
本來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境遇的兩個人,到了二三十歲時,各自帶著自幼在家庭里業已形成的一些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湊到一起,誰能改變談呢?誰又能改變誰的家庭呢?但是在夫妻的日常生活中,恰恰是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反映出來的“異源文化”差異,成為夫妻關系中最難逾越的一道心理鴻溝,妨礙著雙方最終的接納、親近、融洽。雙方后來的教育環境或社會經歷,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家庭熏陶的積淀,但要根本磨滅家庭文化背景在二三十年的歲月中給個人留下的烙印,幾乎是妄想。
在這里,我們強調“文化同源”或稱文化上的“門當戶對”,是想區別于傳統社會按政治等級和經濟貧富而劃分的“門戶”,那種門戶多半是“世襲”的,即所謂“賊的兒子永遠是賊”。今天,政治地位的流動和經濟貧富的更替,已使傳統的“門戶”概念顯得過時。然而,家庭文化氛圍的耳濡目染,父母生活方式及文化資源的代際傳遞,卻多半不以政治地位或經濟條件為轉移。文化不等于文憑,文化素質是天長日久的文明教養的結晶。一個人的文明教養,首先是在其成長的微觀環境即家庭中接受的,其中,父母的言傳身教具有潛移默化的深遠意義。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選擇配偶時應當重視文化上“門當戶對”的條件。而那些未曾做此選擇的已婚夫妻,或者那些不得不放棄這類條件的戀人,需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并增強調適能力,去克服雙方的“異源文化”必然帶來的調適困難、價值沖突或心理矛盾。他們或許不得不放棄自己當初的某些愿望或要求,努力去理解、接納和適應對方身上無法改變的文化印記。但這一點,決不是—般水平的夫妻容易做到的。
下一篇:女人不能接受的五個事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男人心理:約會時腦子里想著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