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世界日新月異,無論是在國際還是目前的國內,同性戀已被大多數的人接受而不再反感。而無論是從社會學、心理健康學等方面都對同性戀有著相關的研究。從這類研究中,人們又進一步了解了同性戀人的世界。那么人們對同性戀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同性戀是一種源遠流長的生理、心理社會現象,自有人類社會開始即存在。在生殖崇拜及其衍生的種種觀念占壓倒優勢、主流地位的時代和地區,同性戀一直被視作異端、不軌行為或特殊的墮落。19世紀末和20世紀前期,多位心理、精神病學和性學大師發現把同性戀歸于道德問題是相當幼稚的、非科學的。正因為此,本世紀中期學術界普遍把這一現象歸入病態。我國心理、精神病學界也承襲了此種觀點。
但是,60年代以來的大量科研成果先是在少數地區否定了視同性戀為疾病的傳統學說,繼而在世界科學界得到廣泛認可。這最終導致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把同性戀排除于疾病范疇,并將其作為一種少數人的自然狀態--與異性戀相平行的狀態。許多著名學者把同性戀與異性戀間的差異比喻作不同人種間的差異,或左利手與右利手間(習慣用哪只手)的差異。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大眾長期把不能導致或不利于生育的性活動看作"問題",特別是道德問題。近年我國性科學的長足發展已經滌蕩了一些與傳統偏見相關的偽科學認識(如在對自我刺激或稱手淫的認識方面)。可是因為同性愛不僅不能導致生育而且還涉及他人,所以多數人仍堅持將其視作道德問題。這一狀況需要醫學、心理、精神病、社會學、倫理學、法學界等多學科專家與同性愛群體自身的長期努力加以糾正。
本世紀以來,特別是近10年的多項科研成果表明,一個人性成熟后選擇的性愛對象是同性還是異性,主要取決于先天因素。在這一生物學素質的基礎上,后天環境因素(如養育情況、早期性經歷)具有一定作用。調查發現,各種文化背景(包括民族習俗、經濟、政治背景等)不同的人類社會中,同性戀者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極其相近--在各個國家及地區,包括現代中國,都有1~5%的人是同性戀者。
其實他們與大多數的戀愛者一樣擁有著無限地激情,她們甚至比大多數的人們還要成熟理性和她們擁有著更加豐富的情感不得不讓我們所震撼。曾經很多的人都說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其實各種文需證明她們也是心理健康的人群。
下一篇:專家解讀同性戀心理的自然性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青春期早戀易引發同性戀心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