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一般正常人都是以異性為戀愛及性行為的對象共同組建家庭,生兒育女,這是種族繁衍的正常生理現象,與異性的性愛要求為正常的性心理現象。
同性戀者以同性(即男性與男性,女性與女性)作為唯一的性愛活動對象的,對同性有性交的吸引力,保持性愛傾向向的,這就是同性戀。
有的同性戀者對異性毫無性交傾向,有的可以有比較弱的性愛傾向或者正常的異性間的性行為,但是往往難以建立或維持正常的家庭關系。在特殊的與異性隔離環境之中,如邊防部隊、遠航的船隊、男女分開的寄宿學校、監獄等,可以出現短期的同性戀行為,以同性為性愛的對象,并進行性行為,但是轉入正常的社會環境之后,同性戀行為方即消失,這種情況不是真正的同性戀。
同性戀者是在正常的社會環境中,可以有機會與異性談戀愛,發生性愛行為.而對異性缺乏性交傾向,所以是一種性心理障礙。
在同性戀的雙方之中,可能有1人是真正的同性戀者,另一個人參加同性戀的行為可能是逢場作戲,也可能是出于同情心暫時陪陪,也可能是受了威脅迫不得已的,因此,后者當遇到合適的異性時,會產生異性愛戀而退出。
據統計,同性戀者在男性人口中占3%,女性人口中占1%,另外,有的同性戀者既對同性,也對異性產生性愛的,在男女人口中各占1%左右。
但是產生的原因至今還沒有肯定的學說。有的學者認為與遺傳因素有一定的關系。有的學者認為與后天的環境影響有關.如幼年期被父母當作異性打扮,即把兒子打扮成小女孩的樣子.或者家庭中受男女授受不親的影響,嚴格限制與異性交往,而只與同性為伴,使得異性的性愛發展受到影響,我們確實發現有的同性戀者,性格、愛好及裝束、言談舉止各方面都與異性相似,與他自己的性別差異較大。
不同的國家,由于社會文化的不同,對同性戀行為的態度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受到社會的歧視,被看成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加以嚴厲制裁,深惡痛絕;有的認為這是個人的私事,只要兩廂情愿,別人也不加干涉,甚至有的國家同性戀者組織起來,上街游行,要求自己的權利。但許多國家都規定:在公共場所里,男性同性戀者表現猥褻行為,或者引誘、拐騙、威脅未成年兒童參加同性戀行為,或者對不愿繼續保持同性戀行為關系的另一方進行威脅、傷害,或者破壞對方家庭與婚姻關系時,要追究刑事責任。事實上,即使有的國家容忍同性戀行為,但同性戀者在其就業、參加社交活動等許多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社會歧視,精神上受到壓抑。
對于同性戀者,由于其需要面對各種社會現實,矛盾沖突較多,有不少情緒問題,需要進行心理輔導或心理治療,由同性戀者自己主動提出治療要求,積極配合,醫生一方面給予支持療法,同時采用認知、行為矯正或厭惡療法等等。
下一篇:同性戀的七大判斷標準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有多少人在同性身上找安慰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