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一位盲人琴師渴望有生之年能重見光明,看一看豐富多彩的世界。他四處尋醫問藥,卻仍然沒有找到復明的希望。后來,他遇到一位道士。道士給了他一個藥到病除的驗方,但前提是琴師必須彈斷l000根琴弦方可照單抓藥,否則將不會見效。
從此,盲人琴師帶著徒弟走街串巷,以流浪賣藝為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根根累計,琴師終于彈斷了1000跟琴弦。他興奮地將揣在懷中的藥方取出來,請人代看上面寫的是什么。那人攤開藥方一看,大惑不解地說:“這是一張白紙,空無一字。”
盲人琴師一聽這話,禁不住潸然淚下,他突然領悟道士讓他彈斷1000根琴弦的用意。正是這樣一個美好的前景,吸引他一直樂觀地生活著、彈唱著,一晃度過了充滿希望的53年。
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有時我們無法改變人生,可我們能調節自已的情緒;有時我們無法改變局面,可我們能改善自己的心態,讓幸福和快樂常在。
19世紀,美國人約翰·皮爾彭特從耶魯大學畢業,去做教師,卻因為對學生是愛心有余而嚴厲不足,很快就為當時保守的教育界所不容,結果很快結束了教師生涯。他去當律師,會因為當事人是壞人而推掉找上門來的生意,如果是好人受到不公正待遇,他又不計報酬地為之奔忙,律師界感到難以容忍,他只好又離去,成了一位紡織品推銷商。
然而,他看不到競爭的殘酷,在談判中總讓對手大獲其利,而自己只有吃虧的份。于是,只好再改行當了牧師。然而,他又因為支持禁酒和反對奴隸制而得罪了教區信徒,被迫辭職。1886年,皮爾彭特去世了。在他81年的生涯中,似乎一事無成。但是皮爾彭特創作的《鈴兒響叮當》已在世界傳唱百余年,已經成為西方圣誕節里不可缺少的歌。
約翰·皮爾彭特一生充滿了坎坷和不幸,但那首歌卻洋溢著熱情和歡樂,似乎和他的人生遭遇“格格不入”。然而,這正說明他向往和憧憬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他的心田里始終有一條歡樂的小溪在流淌,使他活到耄耋之年。
和田一夫曾經是日本最大零售集團八百伴的總裁。當他72歲時,突然遭到了致命的打擊——他苦心經營的集團倒閉了。一夜之間,他從一位國際知名企業家變成了一文不名的窮光蛋。有人以為他從此將一蹶不振,窮困潦倒余生。可是出乎人們的意料,他很快就調整了心態,僅僅一年之后,又和幾個年輕人辦起了一家網絡咨詢公司,并且僅用了1年零九個月的時間就帶領公司上市。
如今,這位老人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每月往返于上海、福岡之間。他為什么能這么快就調整好了心態?原來,和田一夫從20歲開始,就堅持每天寫一篇日記。
與眾不同的是,他只揀快樂的事情記,他把這種日記叫做“光明日記”。此外,他每個月都要召集一次例會,要求所有與會者在談工作之前,必須用3分鐘時間向大家講述自己本月內最快樂的事情,他把這種例會叫做“快樂例會”。正是追求光明和快樂才是和田一夫扼住了命運的咽喉,成為一只“不死鳥”。
讓快樂成為生命的支點,人生在世,快樂或者煩惱,全取決于我們的眼光、我們的態度以及我們的選擇。一個人可以讓自己活得很快樂,也可以讓自己活得不開心,恰如一支曲調,昂揚抑或低沉,快樂抑或悲傷,全在于自己去譜寫、去把握。而喜怒哀樂均握在自己手中,就看你怎樣去選擇和彈撥那根快樂的琴弦。
下一篇:心靈雞湯:落花雖有意,流水本無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心靈雞湯:懂了遺憾,你就懂了人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