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在燈紅酒綠的大街上赤足狂奔,在郊外的小河中趟水捕魚,在泥潭中用“泥巴”涂滿全身,在寒冬臘月的樹林里上滾下爬,在偏遠的村落里縱情跳躍,在荒蕪人煙的高地起居,在黎明的山谷中野獸般嚎叫……
也許你覺得這些場景只有在迪斯尼卡通片或者兒時瘋玩的記憶中才會出現,但是如果你真遇到了千萬不要過于驚訝,也不要誤認為出現了“神農架”的野人,這樣的話你就太“out”了。這些人被稱為“都市原始人”,如今“都市原始人”的概念在一些歐美國家已經流行起來了,我國的一些大城市也出現了類似的愛好者聯盟。
他們倡導原始生存的方式,他們當中既有初出茅廬的學子,也有事業有成的精英人士,他們“返古”的時候時刻不忘“苦己心志,勞己筋骨,餓己體膚”,儼然成為一種都市新型生活的領航者。
對新興事物充滿好奇的你是不是已經蠢蠢欲動了,這種行為真的可取嗎,怎樣才能做個更加健康的“都市原始人”?我們來聽聽專家的建議。
就此我們詢問了廣州白云心理醫院臨床心理專家、首席心理咨詢師沈家宏,沈教授說:做好“都市原始人”不僅可以強健體魄,還有益于心理健康。大自然是孕育人類繁衍的溫床,但是在享受大自然的滋養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了自然的傷害。所以要把握好“度”,辯證的對待“原始人”的概念,揚長避短地吸取他們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入“原始人”部落,有利于疏導壓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都市人的生活壓力不斷增大,對于“都市原始人”來說,回歸原始的生活能讓參與者第一時間就感受到心理壓力的減少。忘我地投身自然之中,摘下現實的面具和生活中的種種心理防御機制,有助于啟迪心靈,迸發出枯燥的生活中所沒有出現了的靈感和新思維,增加個人原始的創造力、忍耐力和承受力,發現久違的、真實的自己,有利于內省和更全面地認識自我。
同時,在部落中能夠結交更多領域的朋友,大家有共同的愛好和語言,志同道合而沒有現實利益的沖突,這有利于擴大個人的社會支持和發展。
不過,沈教授說:心理壓力過大者和心理亞健康狀態的人最好不要參加這種活動,因為首先“都市原始人”要求體力和心理狀態都要比較健康才能承受大負荷的運動和激烈的心理撞擊,其次心理壓力過大者或者存在心理障礙的人往往會過分依賴于此來減壓,對于壓力來說正確疏導更有效,他建議參與“都市原始人部落”前最好先獲得心理醫生的建議。
怎樣做“返古運動”對身心更有益?
不僅有些“原始人”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壓力疏導,而且很多“返古運動”對身心都有好處。例如,清晨的“曠野之嚎叫”就能幫助人們呼出濁氣、增加自信心;寒冬來臨是冬季抑郁癥的多發季節,經常野外運動則會大大地減少抑郁癥的發生幾率。
人們大多羨慕原始人健壯的體格,但是有沒有想過為何他們的壽命都很短呢?除了所處的艱辛的生存環境、稀缺的醫療條件外,也和不科學的生活方式有關。專家建議,不要一出門就立刻進行“返古運動”,也不要在進食前后,比如追逐“獵物”后,馬上享受美食。
如今,在“都市原始人”眼里,“跑酷”早就不夠“酷”了,他們更熱衷的是“爬酷”,不論是跑也好爬也好,其實都是在做劇烈的運動。專家建議:奔跑前最好先做做準備動作,搓搓手和臉,輕揉兩耳廓,冬季戴好手套,以防凍傷。運動前分別轉動左右腳腕,活動好膝關節,然后深呼一口氣,調整一下心理情緒再開始起跑或者爬行。畢竟都市人不是真正的“原始人”,用劇烈運動的方式強健體魄是要慎重的,在“返古運動”前不僅要配備好防護設施,還要做充分的準備活動,可以先壓腿、踢腿、跨跳、縱跳、高抬腿和單腿跳等。
“返古運動”過后不宜暴飲暴食,尤其是肉類和西餐等高熱量的食品,可以在運動后一小時左右補充“返古”帶來的身體饑渴,攝入足量的水分、鹽分、糖分、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能量。例如豆芽、土豆等堿性食物,以中和因人體運動后所產生的酸性物質。在六小時之內,可進食肉類、蛋類等,以補充體內消耗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同時長期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或者有心理疾患和器質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的人不適于“返古運動”,以免加重心理障礙,和導致生理疾病甚至猝死。
模仿原始人的飲食是否可取?
在“都市原始人”眼里,他們追求大量的吃肉和新鮮蔬果,不進食奶制品、谷物和加工食物。他們的飲食多數一日三餐,也會隔三差五地禁食,來模仿原始人找不到食物餓肚子的狀態。
該院的保健醫生說:這種飲食結構是不合理的,不能對膳食進行合理搭配,模仿“原始人的斷食”會對腸胃有傷害,甚至造成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消化液分泌不協調。長此以往很容易造成骨質疏松等疾病。而他們又經常做劇烈的運動,這些都需要優質蛋白,如果能配合運動一日三餐中注意攝入優質蛋白,比如養成喝牛奶的習慣就會對身體很有益處。當然生食蔬菜也有利于保留新鮮食品的營養素,防止加熱過程中的營養流失和對維生素的破壞。
做個“都市原始人”要適可而止
因為做“都市原始人”的體驗特別有助于減輕心理壓力,釋放壓抑的能量,所以有些人對此樂此不疲,甚至迷戀于此,大有“遺忘”都市之狀態。
沈家宏教授說:可以把做“原始人”看成一種愛好,利用周末和其他業余休息時間加入其中未嘗不可,但是有些極端者把工作辭掉,完全投身其中,把“愛好”變成了人生的追求,這就是沒有把握好“度”。他建議“都市原始人”不要因為過分“渴望”成為真正的“原始人”,進而變成了社會的“邊緣人”。忽視了家庭和親人,損害了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影響了正常的社交和工作。他認為那些因為想要遠離現實或者內心焦躁的人,遠離現實生活一段時間養好傷口的心態是正常的,但因為要逃避現實而選擇長期去做“都市原始人”就太不理智了。
現實是無法逃避的,懷抱夢想,活好當下,才是每個正常人都要完成的任務,生活中所蘊藏著的驚喜或許比逃避的世界更為真切踏實。在現實中偶爾的疲憊是難免的,“回歸自然”可以補充個體動力和提供內在支持,暫時的生活狀態切換也是生活的調味劑,我們抱著適可而止的心態做個“都市原始人”又何嘗不是呢?
專家簡介:
沈家宏:心理治療及督導專家、家庭心理治療專家。從事精神科臨床工作和心理治療與咨詢工作多年。廣州市青少年預防犯罪專家顧問團成員,廣州中醫藥大學心理學客座教授,廣東省職業鑒定中心心理咨詢組高組考評員,廣州市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廣州市12355咨詢熱線專家組成員,《孩子寶貝》雜志特聘心理專家,新南方中醫藥職業培訓學校國家職業心理咨詢師資格培訓高級培訓師。
下一篇:積極心理學:幸福不僅僅只是快樂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安全感決定了女人幸福與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