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本科時一個室友,平時每次上課都坐第一排,認真聽講,認真做筆記,不漏下老師講過的每一個知識點。到了期末考試的時候,其他室友夜里加班背書,他胸有成竹地早早躺下休息,第二天躊躇滿志地走進考場。結果,他的分數是我們宿舍四個人中最低的,而且每一門課都是最低。到了第二學期,那哥們一氣之下不再聽課,不再做筆記,不再坐第一排,跟我們一樣考前背重點而已,然后輕松考了我們宿舍的最高分。
我也嘗試過不疾不徐的學習節奏——考完不懈怠,考前不突擊——幾乎所有的理論都說這會比“平時不用功,臨時抱佛腳”更好。遺憾的是,事實無數次擊垮了這個謊言。事實證明,很多時候“臨時抱佛腳”比“平時多用功”效率簡直高到天上去了。
慢慢我發現,當我把很多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再做,總會效率百倍。而如果盡早著手準備,總會像蝸牛爬行一樣緩慢。而且,即便是從結果上看,在最后一刻才動手,做出來的東西未必比一開始就動手的東西差,很多時候反而更好。
為什么會這樣呢?難道從小家長老師說的“平時不用功,臨時抱佛腳”不是勸誡而是箴言嗎?聽起來很荒唐嗎,但事實如此,因為我們受了“拖延癥”這個詞的騙。
在“拖延癥”這個詞出現以前,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拖延癥”。當我第一次看到“拖延癥”這個概念的時候,頓時有一種強烈的中槍感——我和“拖延癥”里描述的一模一樣。那種感覺很真切,就如范偉被趙本山叫到“沒事走兩圈”,依口令而行之后,就真的感覺到自己的腿腳不利索了。
后來我發現,其實我根本就沒有什么“拖延癥”。雖然每次我都是到覺得自己再不動手就來不及了的時候才動手,但我每次都恰巧卡著時間點完成了。——沒錯,那個“再不動手就來不及”的時間點是真實存在的。你怎樣才能找到它呢,只有借助于“看不見的手”的力量。這個“看不見的手”,在經濟學里是“市場”,在時間管理學上就是“拖延”。只要你對自己有著清醒的了解,你就必然能牢牢地感受到這個時間點,然后提刀上馬,然后手起刀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問題斬于馬下——斬完其酒尚溫。
如果你不是在最后一刻才動手,你就永遠體會不到在火車駛出前一秒跳進車中的快感。如果你每一次都這么精準地在火車開動前一秒跳上去,你對自身的理解、對問題的理解、對時間的理解、對節奏的理解,會儼然呈現出一種全新的氣象。
看看龐統同學吧:堆了一個多月的公文案牘沒有處理,每天喝酒睡覺,然后張飛來找事了。龐統上堂升階,一個上午處理完畢,中間連廁所都不用上。這是何等瀟灑自信。這種瀟灑自信源于他對自己對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所以根本無需懼怕“拖延”。
為什么你會懼怕“拖延”呢,為什么你擔憂在最后一刻前完不成工作呢?因為你對你的工作效率、對你所面臨的問題缺乏足夠的理解,因而對自己缺乏足夠的信心。于是,你徘徊在“做”還是“不做”之間,徘徊在“現在做”還是“等等再做”之間,游移不定,畏懼躊躇。明明覺得等等再做也不晚,又擔心萬一等等再做完不成怎么辦。其實,真正讓你陷入焦慮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這種擔憂的情緒。你現在即使不做,也無法瀟灑地把它拋在腦后。
假如一件事確實特別緊急,你根本不會問是現在做還是等等再做,你會毫不猶豫地現在就動手。假如你特別喜歡做一件事,你也不會問是現在做還是等等再做,而是毫不猶豫地現在就動手。你之所以要拖延,是因為你的潛意識在告訴你:這件事情不是我喜歡的,或者這件事其實并沒有那么著急。換言之,這件事情是不值得去做的,是被勉強做的。一件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只是,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不值得去做,可又不得不勉強自己去做的事情,那么,為什么不拖延它呢?——你的身體已經向你發出拖延的信號了。
不要以為理性和邏輯很可靠。你的理性、你的邏輯都會欺騙你,它們說服你去做并不值得做的事情,并試圖讓你相信那些破事是值得做的。而你的身體、你的直覺會忠實于你。它們知道你喜歡什么,厭惡什么。
大律師韋伯斯特一生堅持三個原則,這三個原則幫助他走向了成功,其中的一條就是:能夠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絕對不要去做。
(龔艷麗)
下一篇:擺脫煩心事 記住解憂三句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想要活得更好 留住快樂忘記煩惱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