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wǎng) , 一個優(yōu)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wǎng)站!
伊薩貝拉·菲利奧扎 Isabelle Filliozat,是從事交互作用分析的心理治療專家,著有《心靈的智慧》、《幸福的演變》等書。
22年來,我作為心理治療師的工作十分簡單,就是幫助每個人修復與真實自己之間的聯(lián)系。比如娜娜,情緒低落,吃得過多,她不幸福。為什么?她有“客觀來說”不錯的職業(yè)、很棒的丈夫、漂亮的房子。但是“主觀來看”呢?“我從來都不覺得在自己的位置上。”她這么說。
我豎起了耳朵——這常常是那些沒有在過著自己的生活,而只是沿著別人給他們劃定的道路生存的人說的話。
娜娜吐露了隱情。她的丈夫是個聰明、英俊和善良的人,但他們有兩個月不說話了;她的職業(yè)?教育工作者,她是偶然選定這個方向的,唉,她并未從中體會到開心。可是她并沒打算換個男人或者換份工作,她無法想象不同于現(xiàn)在的生活。從小受到父母的過度保護,她從沒學過如何面對困難。“我不知道該怎么做,我需要安全感。”她說。我問她有什么夢想,她幻想著,舉出了“表達自己,跳舞,啞劇……”而且她已經(jīng)練習過。是的,她演過一出戲。那是何等的快樂……但是:“真正的生活不是這樣的。這樣不嚴肅。”
品行端正,有個丈夫,有份可靠的工作,還有個嚴肅的生活,但她感到厭倦了——她變胖了,她性情憂郁——這才是不嚴肅的。讓我們真正嚴肅起來吧。我們只有一次生命。我們的夢想都是嚴肅的,它給我們指出我們在這世界的位置。
娜娜曾在一個舞蹈訓練班上感覺到自己生命的悸動,但是,被自己的觀念束縛著,作為自身恐懼的囚徒,她說了“不”。太多時候,像娜娜一樣,我們沒有傾聽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我們沒有追隨生活給予我們的提示。我們不敢相信它,而是讓畏懼給我們剎車。
對生活說“是”,就是對我們身上的真實說“是”,就是接受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渴望。通常也就是對社會習俗說“不”,對他人的期望和投射說“不”,對習慣和安全感說“不”。
我們過于輕易相信,如果每個人只做自己喜歡的事,社會就會無法運轉(zhuǎn)。這是在忘記人類的多樣性。不是所有人都想成為醫(yī)生或律師。我們個人的命運不一定都是偉大的或者別出心裁的。每個人有自己的愿望,每個人有自己的夢想。
只是,各種各樣的擔心糾纏著我們:我們會成功嗎?我們這所房子買得太貴了吧?我們會遺憾嗎?這對孩子們來說是個好主意嗎?可是,為什么不去嘗試一下呢?實際的風險(而不是幻想出來的風險)有哪些?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人們從來不會為對生活說了“是”而感到遺憾,即便是在失敗的情況下。當人們處于幻想的涌動中時,會感覺充滿活力。如何知道所走的路是否正確?人們對生活說“是”,疲憊就會失去蹤影,緊張就會煙消云散。
請注意,要想在實現(xiàn)我們夢想的道路上前進,我們需要經(jīng)常放下過去留給我們的包袱。如果做舊日創(chuàng)傷的俘虜,我們將不進反退。
絹子為她去世的兒子而哭泣。那個不幸的日子才過去不到半年。她不想準備中秋家庭聚會,不愿出門。她的丈夫指責她拒絕生活……他板著臉,他想“忘記”。其實,正是他在拒絕生活。他逃避痛苦,在將逝者理想化的過程中停止了哀悼的進程。他頻繁地貶低還活著的女兒,不給予她應(yīng)有的評價。在封鎖自己感情的同時,他抑制了第二個孩子的發(fā)展。
對生活說“是”,并不總是消遣、歡笑和舞蹈,有時也會是哭泣、顫栗、喊叫和表達憤怒。要對生命的運動說“是”——對春日的奔放說“是”,對夏季的活力說“是”……以及對秋天的死亡說“是”,對冬天的寒冷說“是”。
斯瓦米·帕濟南帕德:對一切說“是”
“當一件事發(fā)生時,首先要接受它——這是事實。要對一切說‘是’。當你心甘情愿地接受一件事時,你就不會感到痛苦。”斯瓦米·帕濟南帕德(Swami Prajnanpad)這樣說。
這位學物理出身、熱衷精神分析的印度教大師的智慧,可以濃縮成一句話:說“是”——對所有去的事物說“是”, 對所有來的事物說“是”。“人們只能通過實踐去了解一個東西,因此,我們必須對它說‘是’,迎接它。”大師解釋說。一種接受的哲學,一門生活的學科,要義在于消除心中的拒絕、不理解、反抗,接受痛苦,讓幸福感更強烈。
“我們想要令人愉快的東西,不想要令人不快的東西。因此,我們使生活變得貧乏起來。”斯瓦米·帕濟南帕德說:“活著,就是體驗。快樂總和痛楚相伴。只有當我們了解了痛楚時,我們才會重視快樂。只有遭受過烈日酷熱的人才會珍視陰涼處的涼爽。”
“幸福地活著,其實是不抱希望地活著。”他還說,準備迎戰(zhàn)理想主義這個妨礙人們生活在現(xiàn)在、“將你同你自己分裂開來”的毒藥。寧愿同自己的現(xiàn)狀協(xié)調(diào)一致,而不要反復思考自己想成為什么樣子,做一個“是自己的人”,對自己說“是”,并體會所有穿透我們的情感。斯瓦米·帕濟南帕德說:“不要部分或全部拒絕自己。如果你這么做了,你就不再能成為你自己。”
禪,徹底如實
禪宗是佛教的一個支派,卻完全是中國化的產(chǎn)物。它摒棄佛教教訓的全部寶藏,傳承不依據(jù)任何文字,因為它認為這些教訓只不過是對于心靈的二手注解,而心靈本身才是開悟之源,是確當?shù)难芯繉ο蟆R虼耍U的實踐方法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心,是作為一切之基礎(chǔ)的東西,是我們在心理上對思想與感覺向深處挖掘,最后達到的底層;“性”則是我們的本體認識所能夠認識的界域。
當我們見到了心,就見到了性;當我們領(lǐng)悟了性,也就領(lǐng)悟了心;它們是同一的。徹悟心的人,每一個舉動都與性完美相合,這樣的人就是佛——“覺悟者”。心、性、佛或佛性,所有這一切都是在表達同一個觀念,即“是”——大肯定。
禪認為,我們一切思想都是以有與無的對立為開始。沒有這種對立,我們就不可能有推理行為。只要我們還停留在相互對立的世界,我們就永遠不能覺得滿足,常常被不安感所騷擾。禪希望我們從內(nèi)在體驗到,有與無的對立狀態(tài)是超乎智性與思辨描繪的。禪要我們做一個完全的激變,先站在禪體驗本身,觀察有無對立的世界——事物的一般秩序在此處完全倒轉(zhuǎn):原來積極的現(xiàn)在變成消極,而原來消極的現(xiàn)在變成積極;“空虛”即是實在,“實在”即是空虛。這個變遷的世界,其價值不再是永久的,世俗觀點所認為的好與壞也不再是好與壞,因為它只是一個相對價值。在禪體驗之后,一種全新的事物秩序顯示出來,方向有了全然的變化,而結(jié)果是對于這變遷與繁復的相對的世界,會從永恒的觀點去觀照。
禪既非肯定亦非否定,禪即是事物的本來樣相。禪是徹底如實的。
禪講自然。自然是我們所知的一切構(gòu)成人的客觀世界。自然缺乏意識。它只是蘆葦,而不是“思想的蘆葦”;它不懂偏袒,并拒絕離開它不可避免的道路;它是不和解的,而是人必須同自然和解;自然的“必然”是絕對的,人必須接受它;自然從不思慮,它直接從其自心中發(fā)出行動——不論這自心的意義是指什么。就此而言,自然是神圣的。它的“無理性”超越了人類的疑慮或曖昧,而在我們對它的領(lǐng)受中,我們超越了我們自己。
(龔艷麗)
下一篇:口德決定人生 一身正氣才能走好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給幸福安一個屏障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