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撲朔迷離的連環失竊案
◎持續11年難以抑制的偷竊沖動
◎傷心欲絕的父母親人
◎美麗少女另有隱衷
家里頻頻發生神秘盜竊案,結果卻是花季少女一人所為,自5歲時染上惡習,至今已經11年。
16歲的少女李琳隨同父母從鄉下來到成都的舅舅家。但沒多久,舅舅家卻突然發生了一樁神秘的盜竊案。李琳的舅舅、舅媽在成都經營著一家公司,這天舅媽一查賬,竟然發現少了1100元!難道家里進了小偷?就在納悶時,更蹊蹺的事發生了,在成都的大部分親戚家里,都相繼發生了丟錢事件。
此時,李琳的母親出面了:“那1100元錢是李琳偷的,我問過她,她承認了。”這番話讓舅舅、舅媽大吃一驚。后來,他們又得知那些親戚家的錢也都是李琳偷的。原來,李琳在5歲時就染上了偷東西的習慣,至今已整整11年。
李琳上小學時,有一天她從老師辦公室拿走了一本教科書,但第二天,她又悄悄地把書送了回去。后來在學校花卉展期間,李琳又將一盆鮮花挪到了廁所里,但奇怪的是,她自己卻向老師報告有人偷花。由于當時有目擊者,李琳的“自盜”案件很快就被“偵破”。老師把她的表現告訴了她的父母,但忙著做生意的父母并沒在意,可這一放手讓李琳難以自拔,她又開始了下一輪的瘋狂“偷物”。此時,父母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更令人吃驚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李琳的作案手法也開始向“專業”化發展,此時的她已經可以嫻熟地溜門撬鎖。偷完東西后,她能鎮定地砸碎鏡子,偽造現場。李琳偷了東西后很少自己用,那為什么還要一次次偷呢?這讓她的父母難以理解。
中國有句俗話:“棍棒底下出孝子”,李琳的父母也不例外,他們認為打罵自己的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可結果卻讓李琳產生了強烈的逆反。萬般無奈之際,父母帶她來到華西醫院衛生中心求助。華西醫院衛生中心副教授李靜,在和李琳的接觸中發現,李琳對父母充滿了仇恨。 為了找到原因,李大夫向她的母親了解家庭狀況。
“從去年開始,我們讓她當著老師和全班同學的面,把自己偷東西的過程寫下來,然后站在講臺上給大家念。而且我們曾當著眾人的面,打過她……”這種帶有羞辱性的教育方式,李琳的父母并不認為有問題。
對不可抑制的偷竊沖動,李琳很痛苦,她在日記中寫道:“我恨這種行為,你又來搗亂了……” 為了進一步了解李琳的狀態,李大夫開始對李琳進行例行的問卷測試。在完成測試后,李大夫得到一個信息:李琳偷東西的習慣,很符合“偷竊癖”的特征。
中華醫學會兒童精神病專家鄭毅教授說:“偷竊癖有很多特點,比如說要不斷地重復去偷,這種行為他自己控制不住,這跟那種有目的偷竊不同。
李琳從5歲就開始偷竊,而且偷竊次數十分頻繁,這樣看來,李琳的行為顯然符合了這些特征。但實際上,有很多小偷也是反復作案的。怎樣才能判別一個“真正”的小偷和“患病”的小偷呢?
鄭毅教授進一步解釋了兩者的區別:“有偷竊癖的人總是有一種緊張感,在行動前他的內心會非常沖動,心跳加快,當偷完后,他會有一種釋放感、滿足感,甚至有人形容它為‘快感’。但之后,他還會自責、內疚,想要改變但又改不了。”
最重要的還有一點,小偷總是想偷最值錢的,而李琳卻并不在意偷的是什么。李琳之所以要偷竊,是因為她內心有一種想偷的沖動,這種沖動非常頑固,她自己已經無法控制。醫生最后診斷,李琳的確是個偷竊癖患者,這讓她的母親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她從來沒想過,女兒“偷竊”竟是一種病!更讓父母內疚的是,李琳在5歲第一次偷竊時,他們并沒有嚴厲制止,自此錯過了最好的教育時機。
6歲之前,是一個人的關鍵期。其實在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有一種本能的原始沖動,比如我們都喜歡吃好東西,聽美妙的音樂,但很多人不大愿意去辛苦工作。但當一個人受過教育后,就會有社會責任心,他就可以控制自己的這種原始本能。可正是這個關鍵時期,父母無意中的縱容致使她沒有認識到偷竊是可恥的,這對她形成“偷竊癖”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 align="right">本新聞共2頁,當前在第1頁 1 2 >
編輯:xinwei 來自:北京科技報 >>>下一篇: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巨大潛能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