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寶寶為何依戀安慰物?安慰對寶寶來講,會讓他們變得更有安全感,而且能夠讓自己的心情變得更加的愉悅,所以其實這也是,寶寶心理上的一種需要,因此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家長們不需要過分的擔心。
寶寶的神經系統比較脆弱,容易發生輕度紊亂、失衡(是階段性的),從而導致寶寶心理緊張,感覺不安全,于是將精神的依靠寄托于安慰物或其他自慰的行為(如咬指甲、吮手指)。安慰物有助于寶寶適應與媽媽分離的過程,克服焦慮,使他感到平靜和松弛,有安全感;若安慰物沒有了,就會緊張、煩躁,產生不安全的感覺。
寶寶戀物是普遍的,例如有些寶寶特別鐘情于玩具小熊,像對朋友一樣和小熊說悄悄話,把小熊視為家庭成員。這在大人看來實在莫名其妙,然而對于寶寶來說卻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這是寶寶很正常的心理狀態。寶寶有一種不同于大人的心理特點,就是“擬人化”,具有泛靈的傾向,在他們的眼里,世間萬物都是像人一樣有生命、有情感的,所以寶寶特別富于想像,他們會說:“別掐花,花兒會疼的”。爸媽對此不但不需要糾正,還應該順應寶寶,促使寶寶的想像力充分發展。
寶寶依戀安慰物傾向有不同的程度,輕度的傾向是不過于固執的、比較容易轉移、不是特別依賴安慰物、不是長時間依戀同一安慰物。而重度的傾向則是非常依賴、過于執著,沒有安慰物神經就特別緊張,無法正常生活。
當然,不是所有寶寶皆如此,寶寶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是有個體差異的,有的神經系統屬強型,有的屬弱型。一般來說,依戀情況比較嚴重的,多發生于神經系統比較弱的寶寶。
有這種情況寶寶的爸媽,不要著急,因為這種情況是正常的,而且是階段性的,一般不會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隨著寶寶的長大,神經系統會逐漸加強起來,依戀安慰物的行為會逐漸消失。一位資深人士說:我親戚的寶寶在小的時候也有自己的安慰物,他們都是女孩,玲玲的安慰物是絨毛熊,洋洋的是一塊毛巾,安慰物陪伴了她們長大。后來洋洋的毛巾變得破爛不堪,鮮艷的顏色也沒有了,玲玲的絨毛熊的絨毛已經掉光了,但她們依然視它們為寶貝,不肯換新的,一直到上小學,不知道什么時候,突然發現她們的身邊沒有安慰物的陪伴了,才醒悟:“她長大了!”看來她們的爸媽當初沒有強迫寶寶離開安慰物,沒有粗暴地將他們破爛不堪的安慰物扔掉,沒有認為寶寶這樣做是有問題了的處理方式,是很明智的。現在玲玲已經小學畢業,學習優秀、人際交往能力強;洋洋已上大學二年級,是學校活動的積極組織者,她們完全沒有產生社會的不適應感。
心理健康專家介紹,雖然寶寶還小,但是他們也有內心的需求,他們也在不斷的尋求安全感,而當身邊有這些安慰物,比如各種小熊玩具,或者花花草草,就可以給他們帶來安慰,這種情況,并不會給他們的健康成長,帶來傷害。
推薦閱讀:家長不要忽略孩子的心理營養
下一篇:教你應對寶寶的憤怒情緒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喜歡黃色意味依賴性超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