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wǎng) , 一個優(yōu)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wǎng)站!
兒童多動癥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綜合征,其實際發(fā)病時間多在幼兒時期。但由于人們普遍認為“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再加上幼兒園的環(huán)境也比較寬松,其“多動癥狀”在父母和老師的眼里顯得不那么突出,容易被忽略。到上了學以后,環(huán)境變化了、對孩子的要求更多更嚴格了,某些孩子“坐不住”的問題便格外“打眼”,引起父母的焦慮不安和學校老師的關注。因此,我們應該采取有效地措施,幫助孩子走出多動癥的困擾。
1.陪伴孩子
多動癥孩子做事常常三心二意,在最初進行自控力訓練時需要以成人的行為影響孩子。比如孩子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畫畫或做作業(yè),爸爸或媽媽最好能陪伴在身邊,父母的主要任務不是輔導也不是批評,而是督促他專心致志,防止邊干邊玩,以便提升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質量,逐步改善做事拖拖拉拉的狀況。
2.安排時間
多動癥兒童做事沒有頭緒,父母每天要幫助孩子安排游戲、活動和學習的內容,合理分配好時間,使孩子意識到每天該做的事一件也不能少。 每天為孩子的時間制定具體的填充內容,讓孩子玩的開心,玩的有序,在不知不覺中把一件事完美的做好。
3.注意力延長訓練
多動癥孩子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做事持續(xù)時間短。父母最好依據(jù)孩子的情況,制定一對一的時間表,并隨著其癥狀的改善做相應的調整。比如,孩子不到6歲,集中于某一件事上的時間最多能維持5分鐘,父母不妨給他擬定一個“10分鐘計劃”,告訴孩子:無論是搭積木、畫畫還是看故事書,都必須堅持10分鐘;如果孩子6歲上小學一年級了,看書寫字能堅持10分鐘,父母就給他定個“15分鐘計劃”。設定時間段的長度應比孩子能保持的“最高水平”長幾分鐘,使他稍稍努力就能達到。目標定得過高、急于求成,都會讓孩子看不到希望,對訓練不利。
4.為孩子立規(guī)矩
父母給孩子制定一些在家里和在幼兒園、學校的行為準則,讓他明白哪些事情是該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該做的;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這些規(guī)則一旦向孩子提出,就要堅持到底,任何時候都不能破壞。需要說明的是,規(guī)則定得越細致具體越好。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有助于“多動”孩子癥狀的逐步改善。 規(guī)矩是立了,但提醒還需堅持到底,因為多動癥兒童的自覺性比較差。
5.借助藥物
少數(shù)學齡前兒童有多動癥的征兆,如果病情不太嚴重,可采用適當引導和行為訓練的方式,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如果孩子多動的傾向比較明顯,或上學以后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仍然很短、無法靜坐、擾亂課堂秩序、學習成績不穩(wěn)定、存在學習困難及行為障礙,應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及時給予藥物治療。對有突出癥狀孩子的藥物治療越早越好,因為治療越遲,越容易出現(xiàn)學習困難。
目前對于多動癥的發(fā)病原因還是沒有確切的定論。西醫(yī)傾向于與遺傳因素、腦神經(jīng)遞質代謝、輕微腦組織損傷、環(huán)境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等有關;中醫(yī)則認為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yǎng)所致,但至今沒有定論。無論多動癥是有什么原因引起的,我們都應該接受這個事實,用心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走出多動癥的困擾,最終給孩子一份健康而純真的童年生活。
下一篇:避免孩子的不良行為的產(chǎn)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完美父母容易讓孩子自卑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