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父母關注孩子、教育孩子,都是為他好,還有錯嗎?可是,如果認真觀察一下孩子的言行舉止,就知道,如今做父母可不是那么容易。做父母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因為,孩子遲早要獨立,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是“分離之愛”;如果父母對孩子包辦代替太多,管得太多,孩子就會永遠也長不大。下面這個咨詢的實例是發人深思的。
做父母:有所為,有所不為
建是一名高中生,今年就升入高三了。可是,建在學習上不夠努力,高二時還有一門課考試沒有及格;平時,他也經常不完成作業,臨考試就突擊一下,有好朋友會幫他復習,憑他的小聰明,成績也說得過去。17歲的建為什么在學習上還不自覺呢?這與他父母的教育態度有關。
建的母親是個“保姆”式的媽媽,她對建的照顧和關注是無微不至的,每天早上連牙膏都要給兒子擠好,吃飯時給兒子盛好飯。每天兒子一下學,媽媽嘴就不停:“你快點做作業,不要貪玩。我和你爸都沒上過大學,我們掙一點錢多么不容易。你是咱家唯一的希望,可得上個名牌大學,要爭一口氣呀!”
建對這一套早聽膩了,只當耳邊風,他越來越反感媽媽的嘮叨,他的聰明都用來對付媽媽,千方百計設法“逃離”:他經常下學后不回家,找同學打籃球;到網吧玩電子游戲;甚至漫無目標地逛大街、逛商店;雙休日也要整天玩。在建14歲前,沒少挨媽媽的打;后來建的個子長到一米八,媽媽打不動他了,只好作罷。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需要爸爸的引導。建的父親與兒子關系“不錯”,他從沒有打罵過兒子,還不時給兒子一些“小恩小惠”,他認為物質刺激比打罵管用。可這位能工巧匠的父親,犯了個致命的錯誤,他將家里的力氣活、修修補補、甚至買菜做飯等一切家務,統統大包大攬,連兒子的自行車打氣他都管。
他說:“我愛人是售票員工作太繁重,應讓她在家休息好;孩子要把時間精力用在學習上,不能讓他做這些無用的‘小事’。雖然我累點,也心甘情愿……”建摸準了老爸的脾氣,就更加肆無忌憚,甚至成了不做作業的“特殊學生”,父母對建無可奈何。
暑假里,通過咨詢 1
下一篇:避免摩擦生熱:請對青少年的“火氣”冷處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留學生絕不能忽視的心理準備DNA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