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yōu)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有家長咨詢,高考成績公布了,孩子的成績還不錯,應該能上一個不錯的大學,可是又有這樣的擔心:那就是孩子從小膽小怕事沒主見,是否適應大學生活是個問題。專家指出,孩子的性格與從小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不無關系,如果以支配式的教育方式進行,孩子就很容易膽小怕事;如果以干涉式的教育方式進行,那孩子就會沒主見。孩子膽小怕事沒主見怎么辦?且看專家們有哪些建議。
期待型 膽小畏縮少自信
小楠從小就聽到媽媽在耳邊說“你是媽媽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學習,考上名牌大學彌補媽媽的遺憾”、“媽媽一輩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現在,一到大考的時候,小楠就特別緊張,擔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著覺,眼前老是出現媽媽期待的眼神。
中國父母往往對孩子以支配的方式進行教育,稱為期待型親子關系。這樣的父母對孩子雖有愛,但常以嚴厲、頑固、強迫的態(tài)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來監(jiān)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視子女的能力與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從父母的要求和標準去做。用過高的期望要求和監(jiān)督孩子,孩子容易變得敏感,性格膽小畏縮,缺乏自信,獨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動性,不善與人交往。他們情緒不穩(wěn)定、易自卑,嚴重時甚至出現抑郁癥狀。
針對這樣的家庭,第一,家長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給孩子制定目標;第二,不要把孩子當成實現自己心愿的法寶,讓孩子自己決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溝通、引導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干涉型 缺乏主見難獨立
貝貝從小到大,除了學習,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誰玩兒,都是爸爸媽媽說了算。現在,上初三了,父母擔心他上網、早戀,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會兒就打個電話問問。貝貝覺得自己就是個“電動娃娃”,有苦沒處說。
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種常見的不良親子關系,占30%—40%。家長出于一種保護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為了使孩子變得更好而細心照顧,盡量給予幫助和囑咐。有的家長甚至對孩子的學習、健康、前途等過分擔憂。但是,由于過分保護,孩子的社會適應性差,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由于習慣依賴父母,他們做事沒有主見,猶豫不決。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難容易灰心沮喪,甚至焦慮不安。此外,這樣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現對抗行為,對父母和老師的要求故意反著做,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對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給予孩子信任,讓孩子有機會為自己負責。可以讓孩子適當吃點苦。第二,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特點,家長要逐漸放手,不斷調整親子關系,制定適合孩子情況的發(fā)展目標。第三,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人財產”,要懂得尊重孩子,讓孩子有做決定的機會。
孩子膽小怕事沒主見怎么辦?可以從上述專家們給出的建議開始做起,如果不湊效,那就需要查找深層次的原因,最好請心理咨詢師幫助解決,使得孩子有個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未來。
下一篇:七成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問題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讓孩子遠離心理性疲勞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