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老師的直接傳話筒
分類: 兒童心理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1-18
閱讀 :489
孩子在學校出了錯,老師請家長。家長回家后,輕則訓斥,重則打罵,唯老師的看法是尊,這是大多數家庭存在的問題。 以下舉個例子,看家長是怎樣“傳”話的:
有甲、乙倆個學生參加升重點班的考試,甲生比乙生成績好得多,甲、乙倆生的家長在考前詢問老師情況會怎么樣,老師評價說:甲生有點玄,要努力才行,乙生不行,可能考不上。乙生的家長回家后對孩子說:“我今天跟老師談了一下你們的情況。你們老師說你最近學習進步很大,學習也比較努力,這次考試雖然對你不利,但對你來說問題不大,你只要稍微努力一點就能考上?!币疑芍鴥裳壅f:“是真的嗎?”家長說:“是真的,你們老師剛才和我說的。”孩子仍不相信地看著家長。孩子知道,在老師眼中自己并不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從實力來說,是考不上的。當乙學生從家長那里確信老師的肯定后,在僅有的一周內刻苦學習,超常發揮考上了。而甲學生的家長回家后,直接告訴孩子說:“老師說了,你的成績有點玄,再不努力,可能就靠不上重點,還不抓緊!”結果,這個成績好的孩子卻落榜了。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家長不同的傳話方式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孩子在學校的學習、行為出現偏差,我們當家長的從老師那里得到這些消息后,回家怎樣跟孩子說,是非常重要的。我接觸的大部份家長回家后是原封不動地轉述老師的話,全然沒有主見的樣子,或者直接批評、指責、甚至打罵孩子。另外一類家長則一味袒護孩子,認為老師偏心、不公正。所有這些信息帶給孩子的感受是:老師又告狀了,心中充滿了憤恨和不滿。這樣,孩子與老師、家長之間就容易形成對立,從而以“叛逆”的方式發泄,或自我標榜為“頹廢一族”來消極對抗。
那么,家長被請到學校與老師交流后怎樣跟孩子談話呢?
首先,應明確告訴孩子今天到學校的原因。在這過程中不要直接轉述老師的話,更不能直接轉述老師的批評意見。應該先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原因。在孩子講的過程中不管是正確還是謬誤都認真聽完。家長應站在中間立場,客觀地對孩子提出建議或批評,化解孩子與老師之間的矛盾與誤解。如果老師誤會了孩子,應做孩子的工作教會他們如何對待別人不公正的看法,并希望孩子“換位思考”——從老師的角度審視一下自己的行為;當孩子錯了,與孩子討論事情的過程和可能的后果,讓孩子明白究竟錯在哪里?同時鼓勵孩子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并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這是非常重要的挫折教育方法,以便提高孩子承受人生打擊的能力。當孩子詭辯時,先要及時指出是詭辯,然后取消對這些不良情緒的過渡關注(譬如表示憤怒或者遷就)。既不必爭辯也不要強壓,留事件讓孩子自己反省去。
積極的語言能給孩子正面的心理暗示,消極的語言會導致消極的暗示,這一點敬請家長注意。如何站在孩子與老師的中間,化解師生對立,贏得孩子們尊重,培養孩子的自信,是我們做父母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