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孩子“人來瘋”讓不少父母感到頭疼,所謂人來瘋,就是越有客人,越不聽大人話,以致影響了大人間的交流。這種現象多發生于2—7歲的兒童。在當今獨生子女家庭,這種“人來瘋”有日漸增多的趨勢。其中有孩子的原因,也有父母的原因。
首先,“人來瘋”反映了兒童希望得到更多的注意和表揚。在這個年齡段,孩子雖然已有初步的主客體區分能力,但是自我的認定還是主要來自客體,特別是成人的評價和肯定。孩子的思維還保持了幼兒自我中心的特點。一方面非常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注意,另一方面不太容易意識到別人的需要。所以在客人到來的序幕中,孩子往往演得非常出色。但是當大人們開始談論自己的話題時,孩子往往不能理解大人的需要。心想:憑什么說撤就讓我撤了?另外一個主觀原因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其神經系統的抑制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全,興奮了不容易平靜。
再來看看孩子以外的原因。在家庭中,如果孩子總是父母和爺爺奶奶注意的中心,當客人來到時,孩子自然就覺得自己是中心。客人的到來,對孩子也是新鮮的刺激,例如客人的表揚常常讓父母感到高興,孩子能敏感地發現這種場景的互動,就會越發得意。再者,有時當大人開始談自己的話題時,沒有給孩子明確的停止 “瘋”的提示。
根據以上分析,矯正孩子“人來瘋”的原則是滿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幫助孩子完成從前臺到后臺的轉換。客人沒有來到前,就要讓孩子知道在不同的時間應該扮演不同的角色。客人到來后,給孩子一些表演的機會,例如讓孩子背誦一首唐詩或者讓孩子彈一曲鋼琴,然后給孩子一個明確的停止的提示,幫助孩子完成角色的轉換。
例如當孩子背完《詠鵝》后,父母可以說:“很好,下一次我們再學一首有關鴨子的唐詩背給叔叔聽,好嗎?”這既是在肯定孩子,同時又是在暗示孩子:今天的表演差不多就到這里了。如果需要,再明確地說:“下面叔叔(客人)要和爸爸說一些事情,你讓媽媽給你講故事好嗎?”這時最好不要馬上讓孩子從事一個人的活動,這樣反差太大,孩子不容易接受。
總之,如果能搞清孩子“人來瘋”的原因,就能設計一些對策,幫孩子表現得既有教養又不失活潑,同時,孩子在與客人交流中也增長了社會交往能力。
下一篇:了解智力落后兒童的個性特點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還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童年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