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都是很多家長的心病,她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身心健康的成長,但是事實往往并非如此。有的家長比較注重物質的給與,而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就是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營養。
人的健康成長,除來自對生活的適應、信心、毅力等主觀因素外,同樣離不開外界賦予的精神“營養”成分,這便是社會、人際、家庭,尤其是父母、老師等營造的無形"精神營養素"。它對人的健康和成長有著與物質營養素同樣重要的作用。
這種精神營養素是身體健康的首要因素,生活的質量與品位無不以心理、精神的健全、健康息息相關;它主要來自各方面的呵護、關照和愛。 如人的童年,主要來自父母、親人之愛;少年時代,則除以上關愛外,還有師長、社會氛圍賦予的愛意和成長條件;青年時代,主要來自夫妻之愛、親人、同事、朋 友之愛;而進入中老年后,則主要來自夫妻、子女和整個社會生活、經濟氛圍、人際關系之愛,即各方面的幫助、矯正、信任、支持、鼓勵、榮譽、友情、親情、愛 情等。
如果一個人從小長期得不到或很少得到以上的精神"營養素",長期處于孤單、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長,而且還會造成心理變 態、人格失落、人性扭曲等情緒或行為的嚴重失衡,嚴重的還會造成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當然,過多的溺愛與營養過剩一樣,同樣會起到危害身心健康的負面作 用;不當的"矯正",欲速則不達,也會事與愿違,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正常、有益的精神營養素,還來自親友、同事、朋友、領導的不斷幫助、引導和教育,以及社會大環境的正確導向。社會公德和法律的約束,逐漸鍛煉和形成健全的身體素質,堅強的毅力和人格、品質;過于依賴和無視心理、精神營養素都是錯誤的。
對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負面因素,我們應該正確對待,也應該讓孩子學會如何調節,而不是家長完全的越俎代庖,替自己的孩子解決了一切問題。因此,為了孩子健康發展,家長一定要重視家庭關系和孩子的心理健康。
推薦閱讀:你在精神虐待你的孩子嗎
下一篇:怎樣處理孩子心理問題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長應正確引導孩子壞習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