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張生與鶯鶯一見面便互生愛慕心理,白娘子與許仙偶遇于西湖而訂下“終身”。這種瞬間產生的男女之愛可能嗎?是不是文學家故弄虛玄而編撰出來的呢?
基因決定你愛誰
蕓蕓眾生,誰是她的白馬王子?你的紅顏知己又是誰?古人將此歸于“緣分”,所謂“有緣千里來相會”。不過,科學家新近提出了“基因決定與誰情投意合”的觀點,“緣分”之說有了科學的根據。
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大鼠在選擇配偶時受到一種稱為MHC(主要組織為相溶性復合物)基因的制約,雌性鼠總是挑選與自身MHC基因不同的雄性鼠為才丈夫”。雌性鼠之所以要這樣做,乃是出于一種“優生”的本能,因為擁有多種多樣不同類型的MHC基因的生命個體,抵抗疾病侵襲的能力更強,選擇相異基因配偶生下的后代擁有更強大的免疫系統。
那么,雌性鼠憑借什么來識別對方基因的異同呢?是氣味。MHC基因不同,身上散發的氣味則不一樣。
人類也是如此嗎?瑞士伯恩大學的教授及其同事根據大鼠試驗的原理,設計出嗅聞T恤衫的方案。方法是,先讓男子連續兩天穿同一件T恤衫睡覺,以便染上濃濃的體臭,再讓受試的女大學生嗅聞。令人驚異的是,那些沒有服用過避孕藥且喜歡T恤衫的氣味的女生,她們體內的免疫系統的基因果然與穿T恤衫的男子不同。
學者們據此得出結論,假如你是一位未服過避孕藥的女性,有朝一日被某一位男子的氣味所吸引,這個男子體內的免疫系統基因就可能與你的不一樣。換言之,體內基因不同,異性雙方有可能互相吸引而終成眷屬。如果相同,很可能落得個“無緣對面難相識”的結局。“基因”學說給“緣份論”下了一個較為貼切的注腳。
愛之源頭在何處
有過戀愛史的人都品嘗過愛情這杯神奇之酒的滋味。那么,這種令人如癡如醉、神魂顛倒的情感來源于何處呢?
一位美國醫療心理學家這樣描述人在戀愛時腦中電化學活動的過程:在柔和的燭光里,男子望著女子,丘腦下部的神經活動受到突然激發,神奇的愛情物質大量產生,并隨血液循環流遍全身,引起飄飄欲仙的感覺;女性也一樣,腦細胞發生同樣的電化學活動過程,于是兩顆心激發出熾熱的愛情火花。
當然,這樣的詞句比起文學家的描寫不知枯燥到何種程度,但它卻更真實,更接近于愛情的本質。
科學家的愛情源于丘腦之說是有充分根據的。他們系統地觀察了一批腦垂體異常的男女,發現這些人,沒有熱戀中的狂熱心理活動,即使有伴侶,也無情欲的燃燒與美妙無比的感覺,補充激素也只能保證其體格方面的發育。究其奧妙,在于這類人丘腦下部通道的某一特定部位出現了故障,而這個部位恰在腦垂體附近,因而引起腦垂體病變。事實上,腦垂體受到各種損害(如腫瘤或結核菌的侵襲等),都可能“株連”愛欲。
“一見鐘情”之謎
《西廂記》中張生與鶯鶯一見面便互生愛慕之心,《白蛇傳》中白娘子與許仙偶遇于西湖而訂下“終身”。這種瞬間產生的男女之愛可能嗎?是不是文學家故弄玄虛而編撰出來的呢?是非!這確是生活中的真實寫照,科學家已經解開個中之謎。
原來,男人和女人各自把所夢想的對象特征儲存于大腦之中,就像把數據儲存于軟盤中一樣,稱之為“愛之圖”。這張圖最早由父母勾畫,并不斷受到外界因素的修正與補充。年齡越大,圖像越具體,由于某種契機而第一次目光相觸時,眼睛就捕捉到對方身高、體形、眼神、發色、發型、風度以及服飾等信息,以每小時400多千米的速度,通過視神經傳給大腦。對方特征與所儲存的圖像越是相吻合,大腦產生的信息就越強烈,體內的“化學工廠”便開足馬力產生大量興奮物質,在腦中形成一種幸福激素,引起諸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顏面發紅等變化,心中激情涌蕩,即“一見鐘情”。
研究表明,“愛之圖”的細致與獨特是其他人難以理解的,因而出現有人喜歡甲而討厭乙,但客觀地講似乎乙的條件更好一些的怪現象,如有的女性喜歡大胡子的男人,有的則對“禿頂佬”格外垂青。
當然,生活中的配偶與“愛之圖”并非完全一樣,但人們總是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著。“眾里尋他千百度”,這就是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戀愛過程,有人形象地喻之為“苦旅”,確是如此。
“愛情物質”知多少
當一個人墜入愛河時,文學家喻之為被丘比特之箭射中。所謂丘比特之箭,實質上就是體內的“愛情物質”,又被稱為“戀愛興奮劑”。
據美國精神學專家的研究,“愛情物質”有多巴胺、異丙腎上腺素、苯乙胺、內啡吠等。其中苯乙胺最為突出,它是神經系統中的興奮物質,一旦遇到所愛慕的人時,體內此種特質就會起作用,一個動人的微笑使呈現于臉上,一種暈眩感便突如其來。正如歐洲哲人伽丘所說:“真正的愛情能鼓舞人,喚醒內心沉睡的力量和潛能。”苯乙胺的神奇作用,由此可見一斑。這也是醫學專家建議失戀者吃點巧克力的奧秘之處,因為巧克力富含苯乙胺,可以提高因失戀驟然降低的苯乙胺水平,從而改善苦悶抑郁的情緒。
下一篇:男人心理:老婆與朋友兩兼顧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好丈夫有三個心理指標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