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很多人想必有過這樣的經歷,自己拿到一本書或者看到一個陌生人,或者做某件事時,突然自己好像看過見過和做過,但是就是想不起來在哪里發生過,有似曾相識之感,下面聽聽科學家是怎么看待這件事物的呢。
似曾相識感讓人覺得自己能夠預知未來,但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對此早有科學的解釋
我們有時會為這些問題感到困惑:“我以前讀過這本書嗎?”“這集電視劇我是不是已經看過了?”“這個地方很眼熟,是不是以前來過?”這便是似曾相識感,又稱“既視感”。
指明明是第一次經歷的事情,卻感覺在某時某地曾經見過或者經歷過。這種現象可以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進行科學的解釋,但仍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可以預知未來、想起前世的“心靈能力”。
實際上,似曾相識的體驗可能是人們想起了過去發生的事情,有時可以是幾秒鐘、幾分鐘之前的事,有時則是很多年前、小時候的事,當時沒有太注意。
缺乏精細的記憶編碼,對聽別人講的故事、自己看到的圖畫等形成了碎片化的記憶,現在人們被某些情景勾起來了。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認知心理學副教授安妮·克黎利博士稱,上述理論已得到研究的支持。
在神經科學上,似曾相識感有不同的解釋,認為可能是大腦神經化學活動的結果,與過去的記憶無關,只不過是人們把新的經歷與過去某個記憶聯系起來罷了。
研究發現,似曾相識感在精神病患者身上很常見,常常在顳葉癲癇發作之前發生。1955年,加拿大神經生物學家懷爾德·潘菲爾德用電刺激一些實驗者的大腦顳葉,發現約有8%的人出現了“記憶”,可能是人類第一次人為誘導出似曾相識感。
似曾相識感并不奇怪,例如一個讀了上千本書的人,看到一本新書就可能有某種熟悉感。但是,也有人對此感到奇怪,甚至堅信這是一種預知未來的能力:“當我感到似曾相識的時候,我還能準確知道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
克黎利引述《新科學家》雜志的文章稱,記憶的作用不一定是為了記住過去,而是幫助我們走向未來,有時會運用想象和創造的方式,讓我們知道接下來怎么做,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做出什么反應。
人們以為自己有預見未來的能力,其實也許是過去的碎片化記憶而已。如果似曾相識的感覺是來自一段想不起來的記憶,那么人們就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也是來自于這段記憶,自己具備了“心靈能力”。
以上是科學家的解釋,但是覺得有可能是我們之前見過很多類似的人或者事物,或者做個類似的動作,然后在夢中把其類似的現場模糊的重復一遍,然后當我們現在做這件事或者看到某人時,這種模糊讓你感覺與現在似曾相識,這中間是靠夢中去過渡,讓你現在也回憶不起。
推薦閱讀:前任糾纏不休該怎么辦
下一篇:如何提高自己的情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辦公室戀情主要分為三種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