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心理保健專家表示,在生活中,那些對與自己的性別相同的人產生男女之間才會有的愛情、性欲的人群,被人們稱為同性戀者,同性戀者在古代就存在了,外國著名的中醫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指出:大部分人類都或多或少的對同性產生過依戀心理。
中醫心理學家指出:詩經中大部分歌頌同性的詩句,周定王'裸衣合睡';隋唐的同騎相抱,宋代的執手撫面直至明清同性之間的關系過度密切都為同性戀的存在提供典范。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多數案例中同性雙方均是雙性戀。
究其原因,可能是古代對此并沒有嚴格束縛,這是自古逐漸形成的風氣而不是現在意義上的病態。以漢武帝為例,他對陳阿嬌和衛子夫等妃嬪可能是抱著傳統觀念,外戚勢力以及繁衍子嗣的需要;他對衛青,霍去病可能是抱著獎賞及鞏固帝位的需要。這種同性戀行為也許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同性戀或雙性戀,有可能是出于外部性影響有意識的做出的行為。因此許多歷史學家和人文學者也并不認為此'古風'為同性戀做法,而僅僅是超越生死的情誼。
到了現代,同性戀一詞被提出,這一團體逐漸被大眾關注,而現代社會同性戀比例越來越高。關于同性戀的成因,學術界主要有三種看法。一種認為是由生理因素造成的,這種同性戀稱為素質性同性戀。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由心理社會因素所致,這種同性戀稱為境域性同性。最后一種是一些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性傾向有雙向發展的可能。同性戀的原因與異性戀的原因沒有什么不同,兩者同樣都是有意義的生活方式,其差別只是選擇對象的性別不同而已。第一種看法是以遺傳因素、激素水平和大腦結構來考察同性戀問題。第二種觀點包括精神分析的觀點和行為主義觀點。前者是出于生理因素,后者則通過心理社會因素。
古方中醫心理學家就精神分析學說認為,兒童期3~5歲是人類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幼兒對自己的異性生身親長即父親或母親產生特殊強烈的依戀之情,特別是懷有本能的性欲渴求,同時伴隨產生的是對同性生身親長的敵對感。
這就是戀父情結或戀母情結。在此階段,雙親對兒童的性本能既不采取過分抑制,又不采取過分刺激的合理態度,兒童就會順利通過這一階段。相反,如果兒童在此期間心理遭受創傷,那么戀父情結或戀母情結就會潛藏在意識里,并繼續影響個體的心理發育,最終在性成熟后發生相似的心理異常。
行為主義特別重視的是伙伴關系、偶然的機遇以及特殊的經歷。一個人在與異性交往中受挫,有過不愉快的經驗,異性戀情感得不到正常的發展,而同時又受到同性的引誘,就會產生同性戀的傾向。比如童年時期的性別認同錯誤,家庭教育中性教育被忽視,或者被拒絕,或者被歪曲(異性化教育環境),亂倫行為等這些偶然的機會或者特殊的經歷會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形成同性戀。
還有的人被情感與寂寞,欲望與焦慮所困惑,急欲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來擺脫感情孤獨進入同性戀,學術上稱其為“邊緣同性戀者”。這部分人一般以學生為主,多是由假性同性戀者過渡而來。
古方中醫心理咨詢專業人士分析認為:有些人雖然其表現形式酷似同性戀,但從他們的生理或心理的需求看,只是一種過渡性的表性性“同性戀”。青少年學生在進入青春期后,敏感,叛逆,焦慮,同時渴望被了解。尤其是當社會風氣如此開放的現在,很多人混淆了知交與情人的概念。他們在青春期感到彷徨因而選擇了同性戀的生活方式,跨越了友情,出現互相擁抱、接吻、觸摸,最后模仿同性戀的體交行為,來滿足彼此愛與被愛的、軀體、生理、心理的需求。
以上就是小編與大家分享的關于同性戀及雙性戀心理形成分析的文章,現如今隨著社會的開放,對于同性戀的排斥也沒那么嚴重,這都是與每個時代不同的社會環境和教育有關的,希望大家都能以公正的態度對待同性戀現象。
推薦閱讀:同性戀是怎么產生的
下一篇:同性戀潛藏五大危害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你怎樣看待同性戀的婚姻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