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網癮”:父母不理解網上尋寄托?
分類: 網癮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0-09
閱讀 :359
“我教了20多年的書,學生無數,沒想到自己的孩子卻教育不好,實在非常慚愧。”昨天,廣州市第39中學劉老師的反思:自己的孩子上網成癮,為什么自己成套的道理在自己孩子面前就不好使了?
看了本報關于“網癮”的連續報道,劉老師越想越覺得心里不舒服,兒子八年來沉迷網絡游戲,難以自拔。“一直以來,我都注重用理性、平和的態度教育孩子。可工作上遇到不順心的事,還是會把氣撒在他身上。久而久之,父子感情被傷害了,隔閡越來越深”。1個月前,劉老師開始給兒子寫信,通過事例陳述網癮的危害。“這種形式比較平等,孩子更容易接受。”雖然目前還未見成效,但令劉老師欣慰的是,兒子每封信都認真讀過。
同劉老師一樣,本報“網癮”報道讓一些家長開始反思自己固有教育孩子的方式,一些家長認為,孩子上網成癮當然不對,但家長與子女缺乏溝通與信任成為孩子造成“網癮”的重要原因,“我們老是覺得孩子就是孩子,他們說的大多是錯的。孩子對我們訓斥的語氣難以接受,說的明明對的也不聽。最終,我們誰都說服不了誰……”這是佛山市一位家長的感慨。
“我沒日沒夜地工作,辛苦賺的錢全投資到兒子身上。可沒想到,他居然那么不爭氣,天天逃課跟著一群狐朋狗友去網吧。還沾染了打架、抽煙的惡習。”秦先生對兒子期望甚高,長期在外地出差的他,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過問孩子測驗考試的成績,考得好就帶出去吃鮑參翅肚,考砸了就棍棒侍候。“兒子很怕我,在家話都不敢多說。一個多月前老師打電話告訴我兒子因為去網吧,曠課過多,被停學了。我回家把他狠狠揍了一頓。兒子哭著說,我老在外面跑,從來沒有真正關心過他。我當時真是驚呆了。沒想到這么多年的苦心經營竟然換來這樣的結果。”
“網癮成為這么嚴重的問題,學校也要反思。”陳先生告訴記者,他的兒子因為成績差,一直被安排坐在最后一排。“孩子受了冷落,自尊心受挫,不愿意上學了,天天泡在網吧里打游戲。學校的處理方法就是警告,讓孩子寫檢討。他現在都寫了一百多份檢討了,次次都保證不再逃課。這有用么?”
陳先生反映,對于問題學生,學校的處理方法過于簡單,多是警告和處分,治標不治本。他建議老師們接受兒童心理學培訓。學校也可以開辟心理咨詢室,讓孩子們有個訴苦宣泄的地方。“我知道很多高校有心理咨詢室,中學,甚至小學更應該有。從小有一個健康的心靈和健全的人格,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才會少走彎路。”(朋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