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wǎng) , 一個優(yōu)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wǎng)站!
從戴安娜、布蘭妮,到我國的演藝明星,一會這個偕神秘伴侶出現(xiàn),一會那個又曝出不良照片。諸如此類,讓我們看到了一幅幅熱鬧的“名人眾生相”。而透過種種現(xiàn)象,人們喜歡窺探名人的隱私的心態(tài)也暴露無疑。
其實,公眾窺探名人隱私的心態(tài)紛繁復雜,如果要追根究底的話,那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可能是較為根源的心理學解釋。弗洛伊德認為,窺探他人隱私是人的天性,源于童年時對自己身世的追問和好奇。我們都問過父母“我是從哪來的”。在我們看來,出生真相就成了父母的隱私。而面對這個問題,家長要么不予回答;要么說“你是垃圾堆里撿回來的”;有的家長還會訓斥孩子“小孩子少打聽”。這種解答反而會吸引著孩子去探究,也讓他們的探究欲逐漸增強。
此外,人們窺探名人隱私還是因為他們想去除名人頭上的“光環(huán)”。太完美抑或太出眾,總會起到“物極必反”的作用,激起人們對真實面目的渴望。也就是說,這些名人越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就越讓人們產(chǎn)生刺破其面具的沖動。而往往名人隱私一旦暴露出來,顯示他們和我們別無二致,也有七情六欲、也會犯錯誤。這樣人們的心理就得到了滿足。
還有一點,我們捫心自問,對于名人隱私的負面消息是不是更熱衷。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看,這是因為每個人內(nèi)心中都有一個“本我”,而“本我”就懷有如憤怒、暴力等不良情緒。但為了適應社會而存在的“自我”卻刻意壓抑“本我”,甚至不愿意承認自己有不良想法和需求。舉例解釋,正常人對性都感興趣,但一般不允許“桃色事件”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并且大白于天下。但如果這類事件發(fā)生在明星身上,不但讓公眾滿足了本我的需要,還不受道德的批判。這一心理也驅(qū)使著人們愿意打探名人的隱私。
下一篇:女人起床5個小習慣暗示內(nèi)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現(xiàn)代人的“密碼綜合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