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烈日炎炎,荷花盛開,又是一年畢業季,各地高中又出現“六月飛書”的場面,大學畢業生更是拍攝各種搞怪照片,跳西湖、裸奔,層出不窮。類似的現象還有“中國式”過馬路和“打砸日系車”事件,這些都可以用社會心理學上的“去個性化”理論來解釋。
“去個性化”指的是,個人在群體壓力或群體意識的影響下,會導致自我意識削弱、責任感喪失,進而出現單獨活動時不會出現的行為。處在這種情況下的人更有勇氣,卻容易失去理智。“去個性化”行為的出現有兩個外在條件:一是身份的隱匿性,即大家混在人群中,誰也不認識誰;二是責任的模糊性,即法不責眾。舉個例子,一個人肯定不敢在校園中裸奔,因為身份無處可藏;一群人裸奔,個體的身份被隱藏,即使被抓住,也不是只有自己被懲罰。由于群體能產生一種強烈的興奮感,而畢業季的校園環境很嘈雜,大家都很興奮,情緒更容易被周圍的環境所煽動,這類瘋狂而又刺激的情況就很可能發生了。
因此,當類似事件發生時,首先要做的就是疏散人群,讓身份的隱匿性被降低,群體的責任轉化為個體承擔責任。對個人而言,要時刻保持自我覺察,謹記個人原則。
“去個性化”也可被用于積極的改變上,比如內向膽小的人若希望改變自己的性格,可參加一些熱鬧的活動,會不由自主地融入人群中,獲得積極經驗,潛移默化地改變性格。再比如多參加慈善活動,我們容易被其他人的愛心所感召,表現出更多積極的利他行為。
下一篇:睡覺姿勢能透露出一個人的命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心情好時容易口無遮攔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