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每年放假安排時間表出爐時,都有很多人抱怨假期少,調休打亂生物鐘。可真有了假期,人們又不太會利用來之不易的休閑時間。
近日,央視財經頻道發布的“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數據顯示,中國人每天的休閑時間平均是2.55小時,較3年前的2.16小時有所增加,但仍只有發達國家的一半。除去工作和睡覺,休閑時間每天不足1小時的占1/4,只有1~2小時的超過兩成,還有近一成人一點休閑時間也沒有。從休閑方式來看,中國人2/3的休閑時間是靜態的,1/3的休閑時間是消極的,而且戶外休閑活動很少,上網、看電視成了主流。
許多人一放假就無所事事,將時間消磨在上網、看電視上。隨著家庭結構轉變,這個時代的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被關注、被認同、獲得存在感。廣大年輕人在長輩的密切關注下成長,更容易感到孤獨。如今的時間被堵車、擠地鐵等切得零零散散,拿起手機刷刷微信、微博,能夠滿足這些社會化的需要。而朋友的“點贊”就像逗小朋友玩的糖果一樣,時不時哄你開開心。
還有人把休閑與工作對立起來,認為休閑是“閑生是非”、“玩物喪志”,把有假不休、超負荷工作看作成功人士的“標配”。如果沒在工作,就會心生負罪感和空虛感,甚至因焦慮和自責而失眠。中青年科學家、企業家、創業者因忽視休閑的調適作用,不堪重負導致過勞死、抑郁自殺的悲劇也頻頻發生。
更有不少人得了“休閑病”。荷蘭心理學家艾德·溫格霍特教授發現,有人平時工作馬不停蹄,到了周末、假期或工作壓力剛解除時,就會出現惡心、頭痛等癥狀。《生命時報》曾做過一項6000人的調查,其中六成人在假期會出現各種不適。研究表明,壓力水平與個體的動力或績效曲線呈倒“U”型關系,即持續過重的壓力不僅降低動力和績效,還會導致心理扭曲、身心受損、行動失范。而且,網絡社交給不了我們面對面交流的全部信息,而擁抱、握手、親吻、搭肩等肢體接觸被證實有助改善情緒。最新研究表明,人與人接觸時會散發出一種信息素———費洛蒙。人類通過嗅覺等接收它,達到舒緩壓力、調節情緒等作用。
當身體拼命向前沖的時候,要學會停下來,享受休閑帶來的愉悅感。雙休日、節假日,不妨拋開手機,丟掉枕頭,試試心理學家推薦的7種積極的心理休閑方式吧。
1.程序式休閑。就像四季交替可以調節人的植物神經一樣,每天做到忙中有閑、張弛有度,也能及時調節精神緊張度。如每天工作1小時左右,安排幾分鐘活動身體,跟同事講笑話。
2.轉換性休閑。長期陷入某個難題中無法自拔,以致茶不思飯不想、思路狹窄時,不妨看看電影、讀本小說、欣賞書畫音樂作品等,不僅能緩解精神疲憊,還可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3.互動性休閑。閑暇時去掉任何偽裝,與志同道合的友人、伴侶談心,彼此益智養心,讓真摯的情感滋潤和調節心境,使“一個痛苦變成半個痛苦,一個快樂變成兩個快樂”。
4.怡情性休閑。靜坐調息,靜納百川,如坐在自家陽臺或庭院里,悠然欣賞和感知自然,或走出書房、辦公室,忘卻工作、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寄情于山水之間,放松與釋放壓力,進而產生新的感悟,而且性情也可以逐漸變得平和、溫雅。
5.恣情性休閑。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任性一把,讓平時受到壓抑的個人潛能和興趣得以發揮,形成興奮點,排解不良情緒。
6.宣泄性休閑。寫點文字,讓情感從筆尖傾瀉而出;去KTV縱情放歌,吼出心中不快;通過爬山等運動使身體極度疲勞,放松繃緊的神經。
7.刺激性休閑。出現疲勞綜合征的癥狀,如身體疲憊、心情壓抑、缺乏激情時,試著暫時改變現在的生活狀態,出去旅游,感知一些從未有過的美好心境,接受一些意想不到的心理沖擊,使精神振奮起來。
下一篇:30歲時最敏感 50歲最誠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微信沒人回 影響自信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