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中國又多了個新年習俗———“搶紅包”。如果說去年春節,微信紅包僅僅是小試牛刀,今年漫天飛舞的紅包大戰可謂瘋狂。隨著支付寶、微信、微博等紛紛加入紅包大軍,一場場紅包大戰越來越精彩,儼然成了羊年的新風尚,更引發了一場社交圈的全民狂歡。
2月11日10點,支付寶下血本砸6億元紅包。2月12日晚9點半,微信“搖一搖”紅包準時開搶。一時間,萬千網民沉浸在一片“咔嚓”聲中。隨后幾天里,在各種QQ群、微信群、微信朋友圈里,“紅包口令”層出不窮。很多人不論吃飯、坐車、走路,都低頭緊盯手機,生怕錯過了紅包。有人曬出了自己的“紅包鬧鐘”,有人列出了日程表,總結“搶紅包攻略”,還有人專門開發了搶紅包手機軟件。根據騰訊2014年提供的數據:從除夕開始,截至大年初一16時,參與搶微信紅包的用戶超過500萬,總計搶紅包7500萬次以上。領取到的紅包總計超過2000萬個,平均每分鐘領取的紅包達到9412個。2015年春節,這一數字無疑將呈幾何級數增長。
中國人過年自古就有發紅包的傳統,代表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網絡紅包則是現代科技與傳統習俗的結合,用快速、新鮮、刺激的玩法,吸引了萬千公眾的參與。這背后究竟透視了國人怎樣的心理?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心理成本
從心理成本角度看,搶紅包付出的成本很小,卻有以小搏大的可能性。只要搖一搖、戳屏幕,不付出一分錢就可能搶到幾元乃至數百元。這就很容易激活人們原始的動機,引發從眾行為,其中也不乏不勞而獲的想法在作怪。但是,當心理成本提高時(比如需要付出一定的金錢),玩這種游戲的人就會少很多。商家正是利用人們這樣的心理成本計算方式,來推廣他們的產品或新的網絡支付模式。
社交需要
除了時間成本低,網民還有一大特點:喜歡圖熱鬧。而人類千萬年進化形成的群居性和社交需要,也在網絡時代被搬上社交軟件。收發紅包是一種社交行為,也是春節期間促進人與人之間情感聯系的傳統活動,更是一種尋求人際聯結的方式,這次同樣被搬上網絡。一搶一送之間,說明人們在社交群體中需要存在感,以及渴望交流的內心愿望。
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曾經推算人類社交能力的上限,能穩定維持的關系不會超過150人。但是現實生活中,多數人的聯系人數目可能早已超出這個數字。這么多關系如何維系?在網絡時代,點贊、群發短信等就成為捷徑。然而,除夕夜此起彼伏的短信鈴聲,各種抄來抄去的祝福語,越來越缺乏真誠和溫暖。在任何時候,人類都渴望與他人產生更深層的聯結,搶紅包活動正是對這樣一種深層次心理聯結需要的滿足。
稀缺心理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和哈佛大學的森德希爾·穆萊納桑提出了“稀缺心理”概念,指的是當我們感到缺少某種東西時,思維會集中在眼前的迫切需要上,進而全面調動起熱情和能力,做事更專心,還會更敏銳地去捕捉這類字眼和信息。快過年了,很多人眼巴巴地等著拿年終獎,他們的注意力更易捕捉到“分紅”、“紅包”這樣的字眼。
口紅效應
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強烈的消費欲望會轉向比較廉價的商品,起到心理安慰作用。比如在上世紀初美國大蕭條時期以及2001年遭受“9·11”恐怖襲擊后,口紅銷量都直線上升,這一現象被稱為“口紅效應”。從去年開始,我國經濟發展放緩,一些人的收入相對降低,沒有購買大件商品,手中反而會出現一些“小閑錢”,正好去買一些廉價商品或做一些“廉價卻能產生心理安慰的事情”,比如發紅包、搶紅包等。
把“搶紅包”當成一種休閑娛樂活動,業余放松一下無可厚非,但有的人數十次與紅包擦肩而過,郁郁寡歡;有的人沒日沒夜地盯住各種紅包來源,不休不眠,甚至得了眼??;還有人誤入陷阱,泄露了個人賬戶等信息。春節假期將至,節前工作任務重,容易造成拖延。就像有人說的那樣:“有搶紅包那時間,不如學點東西,勤勞致富才是正道!”春節是個團圓節,網絡紅包再火,也代替不了親情的溫度。父母、老人需要關懷和面對面溝通,別只顧盯著手機屏幕,好好跟他們說說話吧。
下一篇:大白為何如此深入人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喜歡被點贊 大多因為不自信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