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當《斷背山》問鼎奧斯卡最佳影片,當《春光乍泄》引起社會與人性的深度反思,當同性之愛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受到包容甚至合法化的時候,中國的同性戀人群卻依舊沐浴在一種另類的陽光下。自去年年末中山大學成立同性戀研究社團“彩虹社”之后,中國高校里的莘莘學子對同性之愛的觀點、看法一時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充滿壓力的另類情感
長春某高校2003級藝術專業的小雨和小寒(均為化名)是同一個寢室的室友。從大一剛入學開始,小寒便時常給同學們留下“娘娘腔”的印象,并且他平時很少跟女同學打交道。偶然的一天,小雨打完籃球后回到寢室一頭倒在床上,嚷嚷著“很累”,小寒便主動為他按摩后背。按摩持續了半個小時,性格大大咧咧的小雨感覺很舒服、很解乏,也沒有多想。
第二天晚上臨睡前,小雨再次招呼小寒為自己按摩,小寒也沒有拒絕。此后的日子里,小寒便隔三差五地在晚上給小雨按摩。小雨逐漸發現,小寒在按摩時對他的身體很感興趣……小雨對此感到很惡心,從而逐漸疏遠了和小寒的關系。
逐漸地,小寒在日常生活中對小雨的“體貼有加”使小雨愈發反感,最后其他的同學也開始對小寒“另眼相待”,常當著小寒的面對其冷嘲熱諷。由于無法在寢室與同學正常和睦相處,小寒最終默默地搬出了寢室。
比起敏感的小寒,思想偏激的同性戀大學生也不在少數。某高校應屆畢業生小旭(化名)稱自己是“雙性戀”,表示自己以前有過男朋友,但在上大學期間突然對自己一同班的女同學產生了“愛意”。她說:“我和她之間只是享受在一起的感覺,很快樂、很充實,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對同性感興趣,但我們的壓力越來越大。”
溫和開朗的小朱(化名)平時看起來跟普通的大學女生沒有什么區別,然而當她對同校的一名同鄉女孩產生愛意之后,生活便發生了轉變——同鄉女孩不僅拒絕了小朱的“愛”,甚至從此拒絕與之交談,小朱精神面臨崩潰的邊緣……
解構:是什么讓他們愛上同性?
《中國同性戀調查》的作者認為:“在中國的高校中,同性戀已不再是一個秘密。中國高校里的同性戀學生從不曾因為我們關注而增多,也從不曾因為我們忽視而減少。”
有專家認為,同性戀人群的數量和狀態很難統計,高校同性戀群體更是如此。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高校同性戀學生多數是在上網和“泡吧”時結識其他“同志”的。國內許多城市都有同性戀酒吧,且酒吧多是會員制,因此想認識“志趣相投”的人并不是什么難事。來自高校的同性戀群體還時常舉行私人聚會,但當他人詢問的時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不會承認自己是同性戀。
吉林省婦女兒童心理咨詢中心高級心理咨詢師李敏認為,高校中同性戀的成因大概有三方面因素:
生理因素。很多同性戀都是具有先天傾向的。其基因染色體結構決定了他(她)在藝術、體育等某些領域的發展天賦,而與這些天賦一同而來的往往也有他(她)們對同性的“傾向”,如同硬幣正反面。
社會因素。體育類專業的女孩子容易因外在環境而產生男性化的傾向;藝術類專業的學生習慣于在另類的追求中尋覓刺激,自我標榜、特立獨行會給他們帶來滿足感——“同性戀”很容易成為獲取這種滿足感的途徑;當代的許多大學生都有很復雜的社交圈,“嗑藥”、同性戀等獵奇行為對其中相當一部分人來講并不陌生。
心理因素。主要是后天因素,譬如在現實生活中遭遇情感方面的變故,產生情緒上的劇烈波動之后,無法形成正確的認知,最終導致心態上的變化、扭曲,最終演繹為不健康人格的“同性傾向”。
李敏指出,在中國高校同性戀群體中,僅一小部分是源于人格缺陷的心理因素,有20%至25%的人是源于生理因素,而絕大部分是源于興趣、愛好方面的社會因素。
加強性教育,告訴孩子同性戀到底意味著什么
李敏認為,當代大學生的生活質量普遍能夠得到保證,生活壓力和負擔小,因而考慮的東西也容易不現實。同時,他(她)們也會試圖通過對這些不現實的東西進行實踐來尋找充實感,通過感官刺激來達到自我滿足。
“雖然大學生與青春期青少年相比,在心理上相對具有優勢,但是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抵抗能力、判斷辨別能力仍然是不成熟的。對于高校同性戀群體,預警式教育、疏導、治療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她說。
李敏建議,首先,應鼓勵高校性取向不太正常的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及時與校內的心理醫生或是社會上的心理咨詢師進行溝通。其次,社會輿論對高校同性戀群體持“包容”態度是對的,但絕不能形成縱容的氛圍。此外,最重要的是,應在青少年基礎教育階段加強性教育的宣傳力度以及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工作,讓青少年盡早明白“同性戀到底意味著什么”。
有學者指出,盡管同性戀學生在高校內的環境是相對寬容的,但從國內大環境來講,同性戀在許多人眼中仍然是“被排斥的群體”,這直接造成同性戀者的父母家人會承受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而周圍多數人對當事人的態度也是不寬容的——這些很容易造成他(她)們對社會的怨恨,最終以極端手段來報復社會。
一位社會學家稱:“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同性戀是最受爭議的群體,合二為一的高校同性戀者,應該被社會關心,避免其成為社會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實習編輯:鄧碧琴)
下一篇:揭開同性戀的面紗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剖析性心理障礙之同性戀!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