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心理保健專家表示,在大城市里打拼的年輕人,由于壓力過很多人患上了失眠癥。沒有失眠過的人可能不知道失眠給人帶來的痛苦,如果連續失眠的話,人就會處于一種非常萎靡的狀態之中。
那么,該怎樣治療失眠呢?
首先向患者介紹失眠癥的有關知識,對其所患疾病有一定的認識。
失眠癥的診斷有一定的標準:
指有效睡眠量的減少,一般認為每周多于4個晚上、連續3周以上入睡潛伏期大于30分鐘或睡眠效率小于85%即為失眠。睡眠效率:是指實際睡眠時間與上床至起床時間之比。
所以偶爾的失眠屬于正常現象,不能只憑一周一兩次的睡眠不好,就給自己下個失眠癥的診斷,進而焦慮、擔心自己的睡眠。
偶爾的失眠完全可以不去關注,不需要擔心,可以讓生理自然調節。
關于失眠癥,Bootzin (1978年)認為:失眠癥即因人睡延遲,頻繁覺醒和(或)早醒所致的睡眠不足。Rosekind(1992年)認為:失眠癥有兩個基本因素:①正常睡眠被擾亂;②睡眠擾亂對患者白天的活動具有明顯的不良影響。
國內李心天認為:失眠癥是指持續較久的睡眠障礙,患者常常存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但是多數患者在表面上不易察覺,而當深人了解病情時,便可發現患者在睡眠時有一個較高的喚起水平,同時伴有焦慮、抑郁癥狀。
目前一般認為,要給失眠癥下一個確切的定義應從失眠的主觀感受,同失眠所致的日間不良后果(如疲勞、注意力下降、打噸等)與客觀檢測,如多導睡眠腦電圖記錄睡眠情況等三方面相結合來描述。
失眠癥的健康教育包括:
1、樹立治療的信心
失眠癥是可以通過治療可以康復,在日常生活中,開闊心胸,放松心情,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臨床上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齡和職業等情況,采取針對性教育:對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以個別健康指導、健康咨詢、集體心理治療等為主,內容應通俗易懂,避免使用不宜理解的專業術語。對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以書面教育及小組討論的方式為主,向病人介紹有利于疾病康復的科普手冊、圖片和光盤,獲取健康信息.
2、正確使用藥物能夠有效改善睡眠
向病人講解有關藥物治療失眠的知識,消除對安眠藥物依賴的恐懼心理,藥物的治療作用是主要的,大多數患者不會出現副反應,少數患者可能會出現副反應,注意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如果出現了可以及時處理。
3、建立有利于人睡的條件反射機制
如睡前泡個溫水澡或用溫水泡腳,喝杯牛奶,每天按時人睡與起床等。不要提前上床睡覺,有睡意了才去睡。堅持正常時間起床,早晨不要賴床。只要長期堅持,就會建立“人睡的條件反射”。但睡前禁喝酒、茶、咖啡類飲料。以免引起神經興奮,不利于睡眠。
4、放松訓練
指導病人放松治療,轉移病人的注意力,并使病人學會自我調節,自我暗示,解除患者對失眠的焦慮與恐懼。如:開展工療、體療和技能訓練等。
以上就是專家為大家介紹的關于通過健康教育來改善患者失眠的知識,相信這對很多在失眠的痛苦中針扎的人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建議大家在生活中不要給自己那么大壓力,學會享受生活,保持愉悅的心情。
推薦閱讀:越想忘記卻越記得牢 反彈效應在作怪
下一篇:中國人舍不得花錢的心理秘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盤點生活中一些趣味心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