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河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句話背后的道理相信在座的各位網友都明白。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所以為人處事,還需謹慎。心理健康專家認為,有的時候給敵人一些讓步,或許會讓自己今后多一條路可以選擇。
有心理學家提出“競爭優勢效應”,說的是,在雙方有共同的利益時,人們也往往會優先選擇競爭,而不是對雙方都有利的“合作”。該效應由一個經典實驗提出:研究者讓參與者兩兩結合,各自在紙上寫下來自己想得到的錢數。如果兩人的錢數之和小于或等于100元,那他們都可以得到自己寫在紙上的錢數;如果大于 100元,比如是120元,他們就要分別付給研究者60元。結果,幾乎每個組的參與者寫下的錢數之和都大于100元。社會心理學家認為,競爭的天性與生俱 來,每個人都不能容忍對手比自己強,即便面對共同利益時也會選擇競爭,兩敗俱傷也在所不惜。
心理學家還認為,缺乏溝通也是人們選擇競爭的重要原因。如果雙方就利益分配問題進行協商,達成共識,合作的可能性就會增加。比如上面實驗中,如果允許參與者商量,結果就是另一個樣子。
要消除“競爭優勢效應”的負面作用,就要推崇“雙贏”理論。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有一個公式:“我+我們=完整的我”,說的就是集體的力量。每個人要想實現自身價值,就必須與周圍的人友好相處,實現優勢互補,在競爭中共同發展。
不論是在職場上還是在平時的生活中,化敵為友的好處遠遠要比長期斗爭更多一些。對于你的敵人,有的時候不能心慈手軟,有的時候也不能太過分,適當的留一些余地,或許會給自己帶來更好的選擇,要知道朋友有的時候會比敵人更可怕。
推薦閱讀:五妙招快速提升人的記憶力
下一篇:為何國人喜歡嗑瓜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疑病癥患者具備的四個共同特點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