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我們在生活當中總是會遇到一些突發事件,而這個時候就會有人見義勇為,有的人則會袖手旁觀。有的時候,人們對見義勇為這種行為不是很理解,那么,從心理健康方面來分析,見義勇為的心理根源是什么呢?
人類見義勇為的行為可能是一種本能。生物學家道金斯認為,任何生物包括人類都是求生機器,這種“生”不僅是狹隘的個人生存,還是作為種群的生存。所以,雖然見義勇為會犧牲個人利益,但如果能保全大局,維持種群內部穩定與和諧,保證群體的生存和繁衍,挺身而出這種利他行為是得到推崇和贊揚的。慢慢的,這種行為內化到道德層面,就有了現在“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心理動因。
有挺身而出的沖動,但是否落實到行為,還與當時的環境有關。我們都有這種感受,遇到需要幫忙的人,如果周圍沒有別人只有自己,那么我們更愿意主動幫忙,但如果周圍還有許多人,我們就會猶豫不前。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這是“責任分散”導致的,即由于他人的在場,導致單一個體面對緊急情況時所承擔的責任減少,心理產生“還有這么多人呢,我待著就行了”的想法。出于這種心態,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很多街頭事故中有那么多冷漠旁觀的人了。
總而言之,喜歡見義勇為的人一般都會受到性格以及能力等各方面的影響。在面對一些突發狀況的時候,我們應該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評估,如果你沒有能力去幫助他人,那么最好不要盲目沖動,抓進去找有能力的人來幫忙,比如警察,這才是最好的選擇。
推薦閱讀:男女之間天生的那些差異
下一篇:朋友圈常曬動態出于什么心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心理平衡即意味著心理健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