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人的一生中,總有一個或幾個脆弱的時刻——當你所愛的人愛上了別人,至親的人突然辭世,被醫生告知患了絕癥……這個時候,該逃避還是該面對?讓我們先聽聽網友的觀點:
觀點一:當然是逃避,我想我會不顧一切地逃離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一切,等待時間來治愈創傷。
觀點二:該面對的總歸要面對,那就正視它好了,大不了痛痛快快地喝上一通,酒醒之后就什么都過去了。
對于這些痛苦和“喪失”,心理學家們是怎樣認識的?正確的處理方法又是什么呢?
德國心理研究者施奈德對人們遇到“喪失”時的反應進行研究后,提出了8階段模式,其主要發展脈絡是:得知喪失,經歷最初的混亂——通過找到問題的積極面,來延緩內心無助感和絕望感的產生——放棄對往事的依戀,以拒絕體驗悲傷——意識到悲傷程度,感到最痛苦、孤獨、絕望——接受“喪失”,原諒自己和他人——開始正常生活,告別悲傷——重新理解喪失,從中得到成長——把“喪失”轉化為新的依戀,獲得精神上的成長。
從這個發展模式中,我們可以發現,受到打擊變得脆弱時,人們的本能反應幾乎都是逃避,比如強迫自己不去回憶,或是否認事情的發生。因此,逃避是人正常的第一反應,但它只是一個階段而已,如果我們想要成長,就必須經歷“面對和處理悲傷”這個階段。
但是,有的人一直會逃避傷痛,或是強顏歡笑,認為時間可以沖淡一切。實際上,這種做法只能暫時讓人體會不到痛苦,但它會使我們的成長停滯。因為所有的情緒都是巨大的心理能量,我們在抑制自己悲傷的時候,也就把很多能量抑制住了。而此時,我們根本無法快樂地生活,下次甚至可能犯同樣的錯誤。
生命中的任何一件事,快樂的抑或痛苦的,都可以讓我們從中學習和成長。所以,我們必須勇于面對,去觸碰自己內心的悲傷,讓它有機會表達出來。當這種傷悲傾瀉出來之后,我們才有能力去理性地分析這些喪失,然后從中得到領悟,原諒自己,也原諒他人,打起精神面對新的生活。
(張華仙)
下一篇:七大心理小偷 偷走你的幸福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學會向內尋求,找尋更多幸福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