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有新聞說廣東佛山的一家福利院被“擠爆”了,一天有五批兩百多人上門,爭著提供內容雷同的服務,房間打掃了幾次,曬太陽聊天也曬了幾次,老人們起初高興,最終疲憊。
據說這家福利院最多一天要接待這樣的志愿者十幾批。“我要休息了”,當老人說出這樣的話,志愿者多少有些尷尬。這家福利院表示,不好意思拒絕志愿者。有的福利院還因為拒絕志愿者而招致了抱怨。
為什么有些服務對象不領情?這是志愿者應該深思的。志愿行動的出發點是愛心,但愛心的價值能否完成,卻取決于提供的服務是否符合需求。
從福利院里發生的故事看,志愿者們對這一點考慮得很少,他們熱情有余,卻體貼不足,而且專業性不夠。說嚴厲點,也許這樣的志愿者,所尋求和實現的只是自己“做了好事”的心理滿足,而不是服務對象的滿意。至于那些來去匆匆走過場,只為到福利院蓋章交差的做法,更是對志愿精神的褻瀆。
福利院之所以吸引那么多志愿者,或許有兩個原因:一是那里有一幫“現成”的老人可以去服務,二是門檻低,打掃房間和陪聊不需要特殊技能,人人都可以參與。
于是,普通的志愿服務在福利院顯得過剩。但我們相信,志愿服務總體上來說絕對不會過剩,而是依然稀缺,只是一些需要服務的群體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而且志愿團體也很少專門針對需求設計服務方案,調動志愿者的專長,提高服務能力。
其實,城市里需要服務的社群是很多的,比較典型的就是流動人口社區。進入這種社區提供服務,需要克服一定的障礙,還要有較強的信念和毅力,并且對服務內容進行專門設計和長期規劃。
這種社區是無法提供服務證明的,所以反倒是愛心的試金石。一年夏天,我去訪問某民間機構設在上海某城中村里的一個活動點。
那是一所廢棄的庫房,燥熱不堪,孩子們又叫又鬧,兩名年輕的志愿者始終耐心認真,用一個下午的時間帶著他們畫畫、游戲,并教導他們管理自己的圖書角。
她們的精神讓我由衷佩服,自愧不如。在這樣的社區開展工作,肯定不會一次見效,唯有長期扎根才能有成果。
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為廣大邊緣人群提供服務的機構,需要更多這樣沉穩的志愿者———愛心本身是絕對不會過剩的,只不過要與真正需要它的人結合。
(黃麗芳)
下一篇:心靈雞湯:十一種不良性格造就“孤家寡人”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最難消受“美人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