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社會心理學家津巴多曾在20世紀70年代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兩輛近乎一樣破舊的汽車分別停放在兩個地方,一輛停在紐約大學布朗克斯校區附近,另一輛停在斯坦福大學帕羅奧托校區附近。兩輛破車都被摘掉了牌照、掀開了引擎蓋。一周后,實驗者發現,這兩輛車遭受了截然不同的待遇:前一輛車在三天的時間里就遭受了數十次的偷竊和破壞,最后成為一堆廢鐵;后一輛車在一個星期內只被一個路人碰過,并被蓋上了引擎蓋。
犯罪學家凱琳指出:如果建筑物上有一扇破碎的窗戶沒得到及時修理,更多的窗戶就會被破壞。她將這一研究結論形象地總結為“破窗理論”。
用破窗理論就不難解釋津巴多所做的實驗。
(1)初始狀態的重要性。破舊汽車更容易讓人聯想為廢棄物、垃圾等。如果放一輛嶄新的汽車,應該會有更好的結局吧。
(2)城市規模。實驗實施的時間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當時的斯坦福大學相對紐約大學來說可算是“默默無聞”,帕羅奧托市與紐約相比也只是一個很小的城市。在紐約這樣一個大規模群體中,每個個體的身份變得更加模糊。這就好比在一場大暴亂中,沒有人知道某一個人具體做了些什么。大城市因此成為破壞、犯罪的最佳場所。
(3)環境的誘導。20世紀的紐約一直是犯罪率很高的城市。耳濡目染更多偷竊和搶劫,即使是本性善良的人,心情不好的時候,或許也會搞點破壞。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惡化的起點。這一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比方說,你分別到兩位朋友家做客。朋友甲的家里窗明幾凈,地板上一塵不染。如果他忘了給你準備煙灰缸,你一定會在點煙之前請他幫你找一個煙灰缸,而決不忍心讓煙灰落在光亮的地板上。而朋友乙的家里是隨處可見的塵土和紙屑。估計你也懶得要朋友給你找煙灰缸了,而是任由煙灰飛散,或是直接把煙蒂扔到地上了。
事情的惡化當然還離不開后面那一雙雙推波助瀾的手。面對“第一扇破窗”,我們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沒有懲罰。這樣想著,不知不覺,我們就成了第二雙手、第三雙手……去市場買瓜子,抓了幾個嘗嘗。瓜子皮呢?你放哪兒了?是不是看到地上已有一片瓜子皮了,就將自己磕的皮也扔地上呢?大熱天走在街上,買根雪糕,半天沒有找到垃圾筒,你會將包裝紙放在哪兒?是不是找個有垃圾的角落,悄悄地扔掉呢?路上的噪音、墻上的筆跡、地上的痰跡就這樣越來越多,我們離優雅、文明、公德就這樣越來越遠。
“環境早就臟了,我扔的這點兒垃圾根本起不到關鍵性作用。”不少人會這樣辯解道。其實,人和環境之間是互動的,環境的好壞是人的行為的體現。我們許多人抱怨環境惡劣,可他們卻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談舉止。不少人盯著社會的陰暗面,結果自己的心靈也變得狹隘和陰暗,自覺不自覺地成為了社會上的一扇“破窗”。
我們不僅不能做第N次打破窗戶的人,我們還要努力做修復“第一扇窗戶”的人。即使是當我們無法選擇環境,甚至無力去改變環境時,我們還可以努力,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為一扇“破窗”。
面對“破窗”,請捫心自問,你會怎樣選擇:是推波助瀾還是修復那扇“窗戶”?
(楊玉龍)
精彩推薦 權威調查:5%畢業生想過自殺 強檔測試:你最迷戀哪種女人? 心理學家為你解析十大夢中“鬼” 最實用:從睡相看能看出人的潛意識 揭謊!娛樂圈大牌明星都是說謊精 職場攻略:怎樣從小動作看穿上司心思 他不行是你錯?男人下半身壓力源于女人 暴強!如今的大學生為減壓去裸奔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