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如今,生活質量高了,可很多人卻總把“煩”字掛嘴邊。“百度知道”網絡問答平臺近日發布一項統計數據顯示,有關“煩惱”的問答高達1600萬條,每天有230萬網友訪問此類話題,希望解除煩惱。排在第一位的煩惱是“夫妻間如何相處”,其后依次是“跟婆婆關系不好怎么辦”、“老公有外遇怎么辦”、“沒房沒車能娶老婆嗎”……無獨有偶,今年6月,中國社科院經濟所與首都經貿大學聯合發布的《全國35城市生活質量指數報告》顯示,國人的生活滿意度與生活質量存在反差。騰訊大楚網一項萬人參與的生活煩惱調查也顯示,64.3%的人感覺生活確實變好了,但77.8%的人認為“最近比較煩”,煩惱明顯增多。其中,工作和收入、子女教育、自身及家人健康養老分別以21.28%、15.37%和15.29%的投票率居前。
從缺衣少食到穿好吃好,再到住上高樓、開上小車,還有年假可以出游,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牢騷仿佛也越來越多。究其原因,大致有4點。
只橫向對比,不縱向比較。在過去缺衣少食的日子里,人們向往過年,因為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好吃的。如果跟那時候比,現代人可謂幸福。但人容易陷入橫向對比的思維“陷阱”,不跟自己的過去比,而喜歡與他人對比,老覺得自己比別人差,就會越比越煩。
物質越豐富,期待就越高。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當物質需要達到一定程度后,人的精神需要會提高。在一個愿望達到后,人們往往會產生新愿望,想要的多了,一時不能滿足,就容易心煩、不快樂。
環境不穩定,太多不確定。過去的生活雖然艱苦,但大環境相對穩定,人的心態相對平和。現在,隨著社會變革、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大,各種不確定因素增多,人們的不確定感增強;人們愿意思考社會問題了,卻發現不公正的待遇、不如意的事情越來越多,又難以解決,只能通過抱怨的方式排解苦悶。
信任度降低,沒耐心溝通。當前社會信任度降低,導致人際關系不如過去穩定。過去是“遠親不如近鄰”,現在是“老死不相往來”。國人一方面想與人交流,另一方面出于時間、信任等問題,沒耐心或不敢溝通。交往的需要對人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得不到滿足難免會心煩。
社會在進步,生活總會不斷變化。老抱怨,難免體會不到人生的樂趣,甚至弄得沒人喜歡,進入惡性循環。不妨調整心態,好好享受一把“慢生活”。
首先,不要怕煩惱。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順心,煩惱才是生活的常態,也是成長的動力。學會與煩惱和平相處,帶著煩惱正常地生活,煩惱對自己的傷害就會更短暫、更輕微。
其次,不知足也要常樂。知足常樂并非健康心理的標準,因為人人知足常樂,社會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所以,人就得有理想,而且理想越遠大越好。但要對理想實現的可能性有一個合理的預估。比如人人成為億萬富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我們仍可給自己這樣的理想,只是不必追求一定實現,只要盡力就好,從中體會奮斗的愉悅。愉悅感是人的內在體驗,與權錢無關。不管財富多少,只要有一種發自心底的滿足感就好。
再次,要接納不確定性。無論是什么時代,社會上的丑惡現象始終存在,但社會能夠規范每一個人的行為,整體向好的方向發展。一味跟自己過不去,就會陷入無盡的痛苦中。太煩惱時不妨自我反省一下,為什么煩?
最后,要學會享受生活。物質豐富的同時,應該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除了工作外,還應發展業余愛好、結伴旅游等。快樂的來源越多,精神大廈才能越穩固。經濟的發展是由人創造的,如果一味地只創造卻不消費,生活價值就無法提高,社會也將停滯不前。
下一篇:你幸福么?人為何總跟自己過不去?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一味追求完美并不利于實現目標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