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你想對一個消沉的人表達關心,最好先弄清楚他或她是一時受到打擊而沮喪呢,還是長期的心情低落。
如果是前者,那么你大可以隨意選擇揮灑愛心的方式,但是對于后者就要小心了。就算此人還達不到抑郁癥的程度,那至少也可以劃分到悲觀主義這一人群中。
盡管塞利格曼提出“習得性樂觀”讓很多人看到了希望,然而不得不說的是所謂悲觀和樂觀更多的還是一種天性,這就是為什么你只會看到一個悲觀主義者去“學習”樂觀,而真正的樂觀主義者從來無須為此操心。而如果你正確地領會了“天性”這個詞的含義,你就會知道,不論你喜不喜歡,它是你自出娘胎就隨身攜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有的人天生就長了六個指頭一樣。
生為一個悲觀主義者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你的快樂閾限就是比一般人高,從而很可能造成在別人眼里你是個難以取悅的人;意味著對任何事物你注意到的總是糟糕的那一面——沒有搞錯,你看到的杯子永遠就是半空的;還意味著在經歷同樣多的打擊和挫折時,你比很多人更有可能患上抑郁癥。然而這種煩惱卻很難向其他人表達,而不讓自己和對方覺得你是在無病呻吟。就這一點而言,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的確處在難以溝通的兩極。
就像之前說的,如果你想安慰一個悲觀主義者,要小心你的表達方式,你可能在無意中給他或她施加了壓力。
我們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成功學的書,教人們怎樣進行自我肯定,比如每天對自己說“在我所從事的領域,我是出類拔萃的”,“我有足夠的時間、能力、智慧來實現自己的美好愿望”,“誰說我比別人差,既然我們考入同一個學校,就證明我不比別人差”,“每天我都激勵自己去實現人生目標”,“我建立了積極、健康的自我形象”,“我找到了自信、熱情的自我”。這類成功信條現在仍然十分流行,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思考過它們的作用呢?
在一項心理學研究中,研究者們考察了成功學極力鼓吹的自我激勵的效果。實驗結果顯示,對于本來就比較有自信,對自己比較滿意的人,重復的自我肯定如“我討人喜歡”確實讓他們的情緒稍有提升,而那些本來就對自己不滿意的人,反復對自己說“我討人喜歡”反而讓他們的情況更加糟糕,情緒變得抑郁,對自己也更加苛刻。最有意思的是,研究者讓一半人在默念“我討人喜歡”這句話的同時努力思考,尋找這句話成立的依據;而另一半人則從正反兩方面去分析用這句話描述自己究竟是不是合適。結果跟同時考慮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的人相比,那些拼命想證明自己討人喜歡的人變得更加抑郁,對自己的滿意度也更低。
在兩種相互抵觸的理念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是很困難的,我們并非不可以對自己說出違心的表揚,然而大多數人內心深處還是會抗拒與真實自我不相符的判斷。強迫自己說一些表揚的話,反而會讓人想起自己的本質和這些溢美之辭是多么不相符,這些積極的自我褒揚反映到潛意識里,就變成了對自我一次又一次的否定和傷害。
一個消極的人能變得積極起來當然好,但是它應該建立在真實、全面地認識和接納自我的基礎上,而不是全盤否定過去的自己。然而很多悲觀主義者都會做這樣的事情,因為他們也討厭甚至憎恨這樣的自己。公平地說,如果能夠選擇,恐怕很少人會自愿生為一個悲觀者,盡管悲觀也有它的好處,但還是痛苦的成分比較多。
我們看到一個悲觀的朋友或親人整天長吁短嘆,為各種事情憂心不已時,都會為他或她感到焦急,希望他能變得快樂起來、積極、陽光起來——越快越好。而過于熱切的期待,有時反而加劇了悲觀者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
“我很關心你,你這樣讓我很難過,我希望你能盡快好起來?!边@些信息所包含的關懷和善意都是真誠的。然而它們同時也傳達了另外兩層意思:其一,你現在這個樣子是不對的,你要作出改變,我在幫助你改變;其二,我在幫助你,基于一般的人類心理,我希望看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是有效果的,請讓我得到反饋——好的反饋。
這就是壓力的來源。
應該如何對待悲觀者?我很想在這里鼓吹“無條件接納”。然而每到這樣的時候,就更顯得羅杰斯所提倡的“無條件接納”如此令人鐘愛而又脫離現實,付出的一方固然做不到,接受方提出這樣的要求也會感到底氣不足,覺得自己就像個無理取鬧的孩子。
然而,即使無法要求其他人無條件接納這個并不美好,甚至可能很糟糕的自己,作為悲觀者的你至少可以努力去接納自己,愛自己。這可能是老生常談,卻也是最樸素的真理。悲觀者不應該拿自己去和其他人作比較,然后責備自己為何如此不知足,不討人喜歡。悲觀者需要的也不是反省,我們每天都在反省,卻只是消磨了自己的自尊。
我不想說心理學家認為悲觀主義者眼中看到的世界可能更接近現實的本來面目,也不想說多少有名的藝術家、學者、成功人士都是悲觀主義者。這個世界是樂觀者的,也是悲觀者的,盡管前者的確更加幸福。重要的是放下,不要去比較。有比較就產生了欲望,有欲望就產生了不足,有不足就產生了怨恨。請接受自己原本的樣子,即使不那么好。
(龔艷麗 謝莎莎)
下一篇:五點幽默方法改善你的精神狀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悲觀心理易增加癌癥風險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