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上午第二節課間,一個女孩在咨詢室次開發的門口對我說:“老師,我想給你說一會兒話,可以嗎?”(我當時坐在咨詢室門口的電腦前,門是敞開著的)。“這會兒嗎?”我很疑惑,因為很快就要上課了。她說是給老師請了假的,她的表情透露出她的著急。
這是一個難以拒絕的請求,我欣然同意。
“你看起來很著急,發生什么事了?”我引導她傾訴。
她告訴我她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產生一些不合理的舉動,但事后又很后悔和害怕。說著,她伸出右手———右手手腕上有一個“+”字形傷口,已經在愈合了。她繼續告訴我,她在傷害自己時,頭腦中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想,過后自己再看時,就覺得恐怖。”她還舉出了一些類似的事例。
(我分析她傷害自己只是自己的消極情緒在一定情況下難以自控的結果,但必然存在某些誘發性事件引起了他的消極情緒。這是我目前需要了解的。)
我問她:“你在傷害自己之前,有什么令你感到煩惱,壓抑,痛苦的事情發生?”
她試著說了幾遍又說不出來,并且她的兩只手指頻繁地使勁絞弄著。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讓我能變被動為主動,我征詢她是否愿意填寫心理咨詢登記表?她同意了,并且填得很認真。
(從她填的登記表中反映出來:她與父母有矛盾,與父母的交往較少,失眠多夢;與同學有矛盾;對自己的學習較滿意;想要咨詢的是情感、交友(包括異性交往)方面的問題。)
她填完咨詢表后,沒有剛才那么緊張和無措了,但似乎仍然不知從何說起。
由于我現在對她的情況有了較整體的把握,所以可以主動詢問咨詢表上的有關情況。我了解到她與父母的矛盾是長久的積淀,已經都習以為常了。(從她談這個問題時的態度我感覺到她不太想談這個問題,因而我迅速地將話題轉到了與同學的相處上。)
她與同學有矛盾是因為自己近來心情不好,有了心事不想給她們說,所以她們不高興。她很想把自己的心事告訴她的一個很知心的朋友,但又不方便聯系。
我知道此刻她需要有值得她信任的人聽她的傾訴,因而我說: “你想對知心朋友說的這個心事能給我說說嗎?或許我可以和你一起想出解決辦法。”
于是她講到和自己很好的一個男同學最近不理睬她,她覺得很難受,心里很難過,不知道為什么對方無緣無故不理她?
“你覺得想不明白,所以總是想,并且想有答案,可對方又不給你機會把問題說清楚,是這樣的嗎?”
“是的。”
“那你對這個男同學的感覺是什么?”
“有追求,有理想,有目標,很關心我。當我不舒服時,他總是很照顧我,平時,我有自己管不住自己的毛病,她就要提醒我,禁止我去做一些當前不該做的事情。”
“你感覺這是一種甜蜜的約束,對嗎?”
她笑了,那笑容很幸福。很陶醉,我知道這女孩喜歡那男生。
這時候她已經沒有剛才那么緊張了,對她的這個表現我及時給與了鼓勵,進一步消除了他的緊張感。
“而現在這種關心、這種約束失去了,你感覺空蕩蕩的,很失落,難以適從,是吧?”她又點頭。
“那你對這個男生是什么感情呢?”
“開始時當他是知心朋友,后來慢慢地就喜歡上他了?”
“那他對你是什么感覺,你知道嗎?”
“不知道,只知道他對我很好。”
“他知道你喜歡他嗎?”
“現在知道了。”
“什么意思?”
“我和他有一個共同的好朋友,也是個男生。我和這個男生聊天的時候,給他談到了我喜歡那個男生。后來這個朋友就把這個消息告訴給他了。”
“那他疏遠你是在什么時候?”
“在我表明之后不久,開始一段時間,他還只是不和我一起吃飯,慢慢地就不和我打招呼了,甚至有意無意避開我。我想問清楚是怎么回事,但她根本就不理我,只說他想好好學習。可我又哪里不想好好學習?我的成績還是可以的,一直都在班上的10多名,我想考上海的復旦大學,我現在的水平離這個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我想好好的學習,可現在就是靜不下心來學習!”
說到這里,女孩子顯得相當焦急。
(她想在這一件事情上探個究竟,但由于她始終沉浸在一種責備的情緒之中,沒有真正冷靜地思考這個問題,而是在這個問題上鉆進了思維的死胡同,但越是想不出來就越煩惱,從而影響了學習的狀態。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女孩,有目標、有抱負,越是這樣,她的焦慮程度就越高,她的心中充滿矛盾。我想,當前最主要的是讓她能從那個男孩子的角度去看待整件事情,學會換位思考,從而理解并接納男同學的行為。)
在她講述的過程中,我留意到一個較重要的信息,或許可以作為突破口:她和那個男同學有一個共同的好朋友(為了便于區別,我和她商量把他暫且稱為:“中間人”),她和“中間人”之間的關系與她和那個男生開始時的關系差不多,都是較知心朋友。
我問她:“你和你喜歡的男生開始時是否也是和這個中間人一樣的朋友關系:你們之間相處很自然,很隨便,很愉快,也是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是吧?”
“是的。”
“那我們來一個假設。”
“如果某一天你知道這個“中間人”喜歡你,你會是什么感覺?”
“沒感覺。因為我覺得這好像不現實。”
“對,這不是事實,現在只是假設。你要在假設中去思考你會怎么想?這會兒你好比是一個演員,要入情入境的去體會角色中人物的心理。”對方點頭,思考一會以后回答:
“我會覺得很不舒服。”
“那如果他繼續表達對你的喜歡,當然它不是用語言表述的,只是在行為舉止中流露出來的。比如:一如既往地關心你,照顧你,和你有很多的接觸。你會有什么感覺?會采取什么態度對待他?”
“我可能會覺得不自然、尷尬,想疏遠他。”
“如果你不疏遠他,繼續和他保持很好的關系,你認為他會怎么想?”
“他可能會認為我也喜歡他。但其實我只是把他當作知心朋友。”
“好,現在你從黃老師剛才的假設中想到些什么?”
“我有點明白在我和那個喜歡的男生的交往中他的感覺了。”
我及時的鼓勵她:“你的悟性挺高的嘛。”
當然,我及時的提醒她,這個只是一個假設,她才是當事人,她對具體情況了解得更多,她能估計出這個假設成立的可能。她告訴我是“90%”。我又進一步讓她體會影視作品中也有不少這樣的事例,雙方是兄妹般的情誼、友誼,但由于一方在交往的過程中,情感發生了變化,變成了愛情,另一方便采取了疏遠的態度,以防止對方這種情感的進一步發展。雖然這種逃避的方法不是很好,但還是可以理解的。她也明白了這一點。
“你認為另一方為何會疏遠對方?”
“因為感受到了一種壓力。”
“對,很好,那你現在可以思考對方為何會疏遠你,看是否能有一點思路?”
最后,我和她討論出了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那同學把她當作異性知己(這個男同學平時更喜歡喜歡和女同學交往,而這個女孩子平時更喜歡和男同學交往,認為男同學心胸寬廣些,不小氣,好相處。他們各自的朋友大多都為異性,也正因為這種認識上的相似性,使得雙方更有知己的感覺),由于她產生了喜歡的感情,他怕自己和她坦然相處的行為引起了誤會或者是加深誤會,因而選擇逃避;另一種可能是:那個男同學當前在學習和高考上產生壓力,想實現自己的夢想,但也擔心陷進感情的漩渦,影響學習考不上理想的學校,反而誤了雙方的前途,因而也選擇對感情的回避。
討論完后來訪者笑著說,她更寧愿是后者。看得出來,這個女孩子確實比較喜歡那個男同學。由此我和她在第二種可能的前提下進一步分析了:即使雙方都有好感,但現在的條件還不成熟,條件要自己去創造和爭取。
我問她:“現在你打算怎么辦?”
“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考上理想的大學(因為他們二人理想的大學都在上海),如果都去了上海的話就看緣分了。”
我笑著對她說:“說不定到時候,你們的視野開闊了,各自又有新的想法呢。”
她沖我不好意思的一笑。她的笑容告訴我,她的主要困惑已經解決了。這時時間也差不多了,我問她這會的感覺怎么樣?他明確表示已經好多了,這個問題已經想通了。但還是有一點不明白,那就是:他為何要把她喜歡他的信息告訴別人?
針對這個問題,我問她證明這個判斷的依據何在?她告訴我是有的同學在言語之中老愛把他們扯在一起說。我讓她思考了他們原來常在一起吃飯,一起學習和娛樂的時候,別人看見會怎么想,他立即就醒悟了。
最后,為了防止她思想上的反復心理,我和她商量在咨詢結束后她將今天思考的簡要過程及結果記錄下來,當心情不好難免又想不通時,再重溫思考的過程。另外對于當前和那個男同學之間的相處,她可以采取自然的態度,另外可以通過中間人,向那個男同學傳遞她當前的新思考,表明她的態度,消除誤會,化解尷尬。
對于她失眠多夢和自己傷害自己的情況,她表示主要是由于感情困擾產生的系列反應,現在這個問題想明白了,或許這些情況就會自動好轉,先回去自己調節一下。我覺得也應該如此。但也提醒她,如果觀察一周后情況還沒有好轉就預約二次咨詢。
后來,她沒有再來,我想她已經能自己面對別的困難了。
后記:這是一個異性交往困惑的案例。這階段的學生不能完全明白自己的感情,分不清友情與愛情,常在朦朦朧朧之中陷進感情漩渦難以自拔。在這個咨詢個案中我注意讓來訪者描述和體會自己及他人的感受,在體會和比較的過程中澄清自己和他人的感情,學會換位思考。我沒有用高深的理論,沒有給來訪者說教,只是給來訪者營造了一種支持性氛圍,讓來訪者通過自己的思考找出主要問題,并主動思考解決方法,以此來增強來訪者自己克服困擾的能力,增強適應性,達到自助的目的。
下一篇:一個新婚女士內心的失落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殘害少女只為滿足好奇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