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2009年的冬季對于生活在大興區清澄名苑小區的居民來說,格外寒冷,連續兩起弒親命案(11月23日李磊殺全家六口;12月27日張武立殺妻兒)在小區的發生給居民們的心頭覆上了一層寒冰。有居民認為命案帶有傳染性,甚至懷疑小區的風水有問題,不少居民已經著手賣房搬家,再也不敢在此居住。
對此,天津市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師藍楓表示,犯罪行為不具有傳染性,風水之說更不靠譜,在中國這么大的幅員內,惡性案件的發生帶有一定的巧合性。他認為,目前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小區居民的心理干預,讓所有人都能夠與家人有效溝通,避免此類惡性慘劇的發生。
繼發案件模仿的是行為而非動機
新京報(以下簡稱“新”):大興清澄名苑小區35天內連續發生兩起弒親案,這種發生在身邊的暴力事件是否具有傳染性,使得一些隱而不發的積怨暴發為命案?
藍楓(天津市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師,以下簡稱“藍”):犯罪行為一般來講不具有傳染性,犯罪行為包括4個因素,故意、行為、主體、客體。一起案件發生后,一些本身已存在積怨的人會認為,有人這樣做了,所以我也要這樣做,前一案件確實對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這是在模仿前一案件的行為,而不是模仿故意性,也就是無法模仿動機。兩起案件發生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家庭壓力過大,家庭成員溝通不暢,只不過地點恰巧在同一小區。
新:就你觀察,弒親案件是否存在一定的共同點?
藍:殺人行為是我們生活教育中道德底線最嚴重的部分,每個人因為社會環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在面對外界刺激時所表現出來的方式也不同。
因為無法了解每件弒親案的具體細節,所以無法說幾起案件有聯系性,但弒親案件中至少有兩點是趨同的,第一是家庭長期積怨無法溝通,得不到化解,因此兇手會長期存在犯罪想法、犯罪心理斗爭和犯罪前的準備行為;第二點則是,弒親案件中的兇手一般都是30歲至40歲的中青年人,且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三四十歲的中青年壓力大,成暴力主體
新:為什么兇手多為30—40歲的中青年人?
藍:這個年齡段的人,尤其是男人,一般都是家里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養家糊口是男人天經地義的責任,一旦家庭內部因為經濟、就業、學業、醫療、養老等問題產生矛盾,對男人的指責是比較多的,這樣一來給男人帶來的壓力是很大的,如果不及時疏導壓力,輕則產生一些情緒問題,重則引發暴力沖突,個別性格比較極端的人會選擇犯罪的方式去發泄內心的壓力。
新:你認為文化層次影響犯罪幾率?
藍:這并不是肯定的,但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面對壓力時選擇溝通的幾率會比較大,再有就是文化水平和道德水準有一定的正比關系,也就是自我道德束縛能力會高一些。但是即便如此,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擁有很高的學歷,如果遇到壓力不會自我疏導,也會產生情緒問題,自然隨著時間的增長就會積怨成疾,本身再加上性格的偏執極端,同樣會作出極端的方式去弒親。所以,文化程度影響犯罪發生雖然算是一點共同點,但是絕不是完全的。
家庭教育要加強對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視
新:一般而言,家人是我們最親近的人,是什么原因使他們產生殺害親人的行為?
藍:目前弒親案在殺人犯罪中所占比例非常大,蘇州某縣3年內發生17起殺人案件,其中弒親案件5起,占到近三分之一。很多犯罪人員因為受家庭教育影響,形成了有缺陷的性格,或者遭受了家庭暴力后就認為暴力是解決家庭問題的最佳途徑,這一點導致了成年后自己面對家庭矛盾時的過激行為產生;其次,家人之間長期壓抑缺乏有效溝通也是弒親案發生的重要原因。
要有效地防控弒親案件發生,除了加強法制教育,還要在兩個方面加強教育和干預。第一,加強家庭教育中對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第二,倡導家庭內部溝通,相互之間加強信任和理解。對于性格已經形成缺陷的人,如果無法彌補,只能避免和防范,但避免和防范的最重要渠道仍是彼此了解、理解、信任。
“鬼附身”是逃避制裁
新:在張武立弒親案中,張武立是金融單位小領導,受教育程度應該比較高,平時和妻子感情也很好,對孩子也很好,案發前沒有任何征兆,殺害妻兒后報警自稱“鬼附身”,這并非是能預防的事情?
藍:此案的具體原因在不了解的情況下不好定論,但是不排除家庭內部有一些不為外人所知的矛盾存在。張某自稱有精神病而殺妻害子,肯定是逃避制裁的一種說辭。至于殺害孩子,存在的可能是擔心父母去世或者進監獄后,孩子會受苦,從而以“愛”的名義產生殺人動機。
新:在發生兩起命案的清澄名苑小區,有居民認為小區用地與風水有關,紛紛賣房搬家。居民的這種擔心是否有依據?該如何來平復居民的恐慌心態?
藍:風水之說完全是無稽之談,我現在住的小區是以前租界區的刑場,沒覺得風水不好。頻繁發生犯罪案件,尤其是此類惡性案件的單位、社區,應該作為公共安全事件,由政府出面對小區居民進行心理干預。應該,一,由社區進行科學宣傳教育;二、社區內加強保衛,在形式上增強心理暗示;三,進行一些團體性的心理干預活動。
■ 縱深
弒親案多發冬季?
這幾天我總結了一下,發現2009年的弒親案主要發生在1—3月和11、12月———典型的冬季,包括2006年12月廣東佛山的黃文義殺家人6口,2008年大年初五河北保定柴公敏殺親戚9人。
年關真是事兒多!
我仔細思考這些已報道的大案發生的時間后,得出以下想法,希望給大家一點提示:
第一:冬季,因為寒冷,人們的活動場所被擠壓,全部進入到室內,家人相處的時間更多更長了,彼此的沖突也就更容易發生。由于是家人,彼此說話不像對外人那樣客氣,可能說得更加簡單、直接、粗陋,也就更加容易帶著情緒,從而導致出現不良的情緒感受。同時,由于家內空間限制,我們不易透出心中惡氣,不易被轉移注意力,不易消解心中的怨恨,因此,家庭沖突難免讓人出現不良情緒的快速積累與爆發;
第二:冬季,我們經常會借酒暖和身子,中國的酒文化更是強調“無酒不成席”,“酒”一下肚可以讓人興奮與熱情,也可以讓人張狂與囂張!如果有人借機發起酒興(瘋),親人或朋友還真得捏把汗呢;
第三:年關也是結賬或算賬的時候,就是“親兄弟也要明算賬”,更何況家庭里常常涉及方方面面的人和事。所以,為了眼前的那點利和財,也有人會六親不認的;
第四:從作案人年齡分析,作案者的年齡多數在30-50歲之間。我推測這是因為這一年齡段的人其生活壓力更大些。如果一個人一無所有的話,不僅怕別人瞧不起,自己也會一肚子憤恨!這種人更容易爆發不良情緒。
綜上所述,我的建議是:
冬季,當我們相聚在家里時,要彼此多笑臉,多問候,多鼓勵,少嘮叨。體諒,原諒,再加上“好好說話”,就不會有太大的家庭沖突;當我們相聚在飯桌時,多喝些有營養的煲湯,多喝些去火的清茶,少喝些烈性酒,如果知道自己酒后表現不佳,最好不沾酒;當我們數著一年的收獲,盤算著新一年的開銷時,也要學會量入為出。面對偶爾的窘境,遇到點不大不小的挫折,大可不必沮喪,只要家人互相再體諒些,沒有過不去的坎。
任何一個人都要記住:家庭內不是辯論的場所,不是交易的場所,更不是大動干戈的地方。家,就是點亮屋燈,擺起飯桌,鋪好床鋪,讓人身心放松的地方。
■ 家庭教育
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
我常講:父母若在6歲之前(最晚別超過10歲)對孩子說“不”,他盡管會因為你的拒絕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在地上滾來滾去;可是你若等他12-14歲之后的青春期,再開始對他說“不”,他會離家出走、會服毒自殺、會跳樓威脅、甚至會殺害父母……因為那時候他已經有對付你的各種能力和選擇。
那么,如何對年幼的孩子“說不”呢?
第一,選擇孩子早期表現出任性的時間,一般應該在3-5歲。3歲之前,孩子的哭聲一般是他身體痛苦的感受表達,我們要幫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但是,孩子到3歲之后,他的哭聲有時不再是身體痛苦,而是一種意向表達,譬如:帶他去朋友家,看到別人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帶回家;帶他去商場,看見好玩的東西非要得到……父母一發現他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態,就要有意地進行“說不”教育;
第二,“說不”的環境要講究,無論他在哪里與你對峙,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帶回家,最好選擇在臥室內,因為房間里沒有危險物品,將門關上,讓孩子單獨面對你,感受一種情境壓力,然后,告訴他“你今天這樣是不對的!下次不許如此!”
第三,初次這樣做,孩子可能會繼續哭,這時父母不要打罵他,或給他講道理,因為他還小,很多言語還不太明白,而是要坐在他面前,看著他哭,讓他一直感受你不讓步的態度。他開始時會很傷心,還很氣憤,這沒有關系,大不了他在哭鬧時將頭撞在床腳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這一時間的“堅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態度,不要曖昧要堅決!
然后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并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不遷就他———這種“較量”越早越好。
下一篇:男人為何不娶初戀女人?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白領去精神病院減壓?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