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一個精神病患者的悲劇之后,我們能看到更多潛藏的危險
對她的描述,只能通過每個人的回憶來完成。
5月6日下午3點,首師大中文系七八個77屆的畢業生圍坐在一起。他們嗑著瓜子,說著歷史、現在以及我們都老了的話。記錄著逝去的劉可、逝去的大學時光的黑白相片,在他們手中傳來傳去。長大的孩子夾坐在大人中間,對這一切似懂非懂。
3月30日,劉可從10層樓上縱身飛下。她走了。
47歲。首師大中文系的副教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長年聘請的客座教授。1999年的秋季,她剛從香港學術交流回來。
一個兩度離婚的單身女性,剛剛分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
人們在她的追悼會上面面相覷。
近一年,由同寢室、同一小組的同學們拖家帶口組成的聚會上,劉可的孤單顯而易見,但她從不拒絕參加。這一次,她卻成為話題,讓人無法回避。
家庭
精神分析家喜歡追根溯源,從一個人的童年尋找不幸的陰影。
劉可的童年曾經很幸福。她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北大數學系畢業的父親與在北醫大做護士的母親一見鐘情,生下了她、弟弟、妹妹。如果不是父親1958年被劃成右派,聰明、乖巧的劉可應該是在小學校里中隊長、大隊長一路當下來。但生活因此急轉直下。
1967年,劉可的母親查出胃癌,一年后去世。去世前,母親拉著劉可的手,說:“小弟和你爸就交給你了。”
1969年,16歲的劉可被分配進汽車配件廠當工人。她帶著弟弟和奶奶住在一起。由于條件艱苦,妹妹被送到姨家撫養。
1976年,父親平反,妹妹也被接了回來。作為老大的劉可,會因妹妹多吃了一口沒讓著弟弟而跟妹妹質氣。在這個家里,奶奶重男輕女。
1977年,劉可考上北京師范學院--今天的首都師范大學。她不勝遺憾。對于父親的家族來說--一系列畢業自北大的高知家庭,沒考上北大就不叫上了大學。直到死前,她還有到北大進修讀研的打算。
奶奶在劉可上大學時去世。
平反后的父親在家成天成天地抽煙。后來他成為北京理工大學數學系的系主任,再次結婚,在即將提任副校長的時候也發現了癌癥。
劉可一直用一種嚴肅而正統的態度完成學業。“大學期間大家只要完成學業就行了,劉可要求自己各科都要強,成績表上,除了外國文學是良,恨不得其他都是優。”“特認真,爭三好當先進,特把社會的標準當回事,不像我們。”這種作風持續了她整個一生。
而這是父親的教育結果。在劉可十幾歲的時候,有一次搬家。她和父親抬著點著的爐子走了一千來米,劉可的手被燙得受不了,想停停,父親卻嚴厲地說:“你的意志力怎么這么差,這么點苦都受不了,將來怎么到社會上奮斗呢?”
家庭
劉可大學畢業三四年后才組成自己的家庭。這之前,還發生了一些事。
畢業分配的時候,劉可一直以為自己能夠留校,但她被分去中學當老師。她在畢業前后交往的男友(北大的學生)也提出分手,理由是劉可不會玩,性格很壓抑。
同寢室的女生還記得畢業時的一場牌局,劉可打著打著牌,突然一撤手,把一把牌摔在桌上,嘴里激動地說了很多話,大意是誰誰誰害得她留不了校。
留校的挫折和初戀的失敗,給劉可的精神留下很大的刺激。那時,她在家整天只是哭,不說話、不吃飯。
父親和繼母商量著,把她送往安定醫院。
精神病院里的治療不僅給劉可留下了痛苦的記憶--電激,從此也讓她的一生背負上了“精神病人”的標簽。
劉可出院不久,父親就查出了癌病,很快辭世。
很快弟弟結婚。因為房子,姐弟失和。
劉可非常渴望有自己的家。她隱瞞了自己住過精神病院的事情,找了一個老實巴交的工程師。他個子還沒她高,和一個老母親住在趙登禹路的一間平房里。
這段婚姻維持了一年半。
到過劉可家里的同學記得,到婚姻后期,房內的墻上有些坑洼的洞,很多柜子上都掛著鎖,拿個黃瓜、拿把菜刀都要用嘩啦啦的一堆鑰匙,據說不上鎖,這些東西隨時可能成為打架的武器,墻上的那些洞就是記錄。“劉可的前夫對她很好,但劉可的性格很敏感,特別容易受傷。她調回首師大后,就更下定決心要離婚了。”“劉可要喜歡一個人,會覺得人家什么都好,什么都付出;看不上人家后,就走極端,把人貶得一無是處。”
家庭
離婚后的劉可住在集體宿舍。她患有子宮肌瘤,失血的時候,一個人躺在床上還要掙扎起來給自己做口飯吃。沒有家人來幫她。
1991年前后,學校又把劉可送入精神病院住了兩個月。一到探視時間,劉可就坐在窗前看大門口。沒有人來看她。
逢年過節,是劉可最害怕的時候。她不知道該去哪兒。
有幾個心地良善的朋友一直關心著她。有時候,劉可會在很晚打個電話過來,說自己很害怕,一定要5分鐘之內趕到,否則……
經常在她身邊的朋友都認為,劉可精神其實很正常,她只是太缺乏愛了,“她情緒不穩定的時候,只要有人陪她說說話,就會好起來。”她只是思維方式跟整個社會不合拍,但她沒有精神疾病。她學問做得挺好的。”
有個醫生的建議一直被劉可奉為神明:“你的問題,就是有個愛,成個家,一切就都好了。”
依據這條建議,一切沒有結婚打算的男人,都在劉可拒絕之列。她上婚介所,她去參加舞會,她托同學們留意,見得男人越多,背后的流言也漸起。
離婚證書上那條有精神病史的記錄,成為劉可的一個心病。每一次面臨一個可能的機會,劉可都要被這個問題折磨,她不斷地請教好友,“到底是先告訴人家我有過精神病呢,還是等人家接受我了再說?”1994年劉可遇到了李魏明。兩人同居,并做了婚檢。劉可鼓足勇氣請人將離婚證上的記錄抹去,補上了別的字,但這件事還是露出破綻。那個時候,李魏明是個沒有掙到錢的窮包工頭。兩個人身份地位的不協調,使得這段姻緣無疾而終。
1998年9月劉可認識了一個得肝病的離異工程師,她悉心地照顧他,一個多月后與他結婚。又一個多月后,此人知道了劉可的精神病史,迅速與她辦了離婚。
2000年3月30日之前的劉可遇到了什么?據她所住樓棟的電梯工說,前天晚上,她哭著上電梯,嘴里自言自語:“這下我沒法開口說話了。”據悉,首師大中文系是該校改革的試點,只有本科學歷的劉可面臨著很多年輕的研究生、博士生的競爭。
附文:心理異常向誰求救
關于劉可,記者的了解支離破碎。然而,有一件事情一直讓人無法釋懷。我們可以有一種假設,如果十幾年前,劉可沒有被送進精神病院,她的命運是不是會好一點?
一個心理出現異常的人,究竟該向誰求助?恐怕現時的專家們也爭吵不休。搞心理治療的強調改變人對社會的認知態度;搞精神病學的人強調借助化學藥物等手段從病人的軀體器質入手,調節病人的狀態。遺憾的是,學心理學的人在面對求助者的傾訴時,如果缺乏疾病和異常的辨別力,會貽誤治療時機;而只見病不見人的精神病科大夫們,其粗暴、簡單的方式,卻只會讓那些弱者獲得更加負面的心理暗示。
更何況我們的社會對心理異常者如此不寬容。
劉可在自殺前去北醫六院看過神經癥的專家門診。那次回來,她對朋友說,大夫說她沒有精神病,應該去看心理咨詢。記者就此事詢問她所就診的專家,他語氣厭煩地說,劉可就是有病,沒人幫得了她!(王琿)
下一篇:惡夢醒來是“早晨”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好學生有時候也會有壞心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