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1月7日,逃亡10年、身負13條命案的公安部A級通緝犯“冷血殺手”成瑞龍在佛山市中院公開受審。
從報紙刊登的照片中見此人:臉罩黑框眼鏡,膚色偏白,一副書生模樣,實難想象他所犯下的“死十次都不夠”的大罪。成瑞龍在庭上恬不知恥地辯護:“說我沒什么憐憫心?以我能力所及,要想報復社會,今天就不止13條人命了,130條都不止!”
此等言論令人發指!
不過,驚訝之余,亦覺其言行冷血之至,與常人出入太大。精神醫學上稱這種通常意義上的“冷血”為“精神變態”,亦可解釋為“情感冷漠癥”。
“情感冷漠癥”通常有兩種病態反應:一種是“生理性”的,表現為對情感欠缺反應、遲鈍、對人或事無興趣、無責任感,不會關心人,不喜與人打交道,即使與自己最親近的家人,也無法與之建立真實的、更深刻的情感依賴。這種生理冷漠的人天生皮膚溫度低,心跳速度慢。另一種則是極端虐待狂式的,以折磨和殺人為主要行為,對自己的行為無羞恥感無道德感,表現為明顯的反社會。
美國CBS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集《犯罪心理》中,有許多案件涉及這個領域,特別是對那些連環殺手的心理特點分析非常吸引人。劇中那位扮演精神醫學分析專家的人即是美國知名的腦神經學家吉姆·法倫(Jim Fallon)。
吉姆·法倫很有意思。據查在他的家族中每隔100年左右即會出幾個冷血殺手,也許受“家族遺傳基因”影響,這位出生于1974年、自稱患有輕度“情感冷漠癥”的教授竟然很早就對腦神經研究著迷。
他認為,人的大腦結構中屬于額葉部分的眼窩皮層是涉及社會倫理認知功能(包括社交、情緒控制、動機與責任等)的關鍵器官,如果它在幼年時受損或發育不完全,則有可能導致患者處理倫理和道德判斷的功能失效,從而在八九歲時就有精神變態行為,年歲越大則有可能壞事做得越多、越具破壞性。
不過,成瑞龍的生理特點是否亦符合吉姆·法倫的分析,則不能由此推之。從研究角度看,上述兩類人或許因為器官受損而導致行為異常,但另一類“精神變態的冷血殺手”———他們在身體器質上無任何物理損傷,精神上也有道德認知,以及行為判斷能力和控制力,卻為了享受殺戮的快感而行兇———這才是真正的人類惡魔。
當然,“情感冷漠癥”并非都會產生如此惡劣的社會后果,成瑞龍的案件可能是一個極端例子。
“情感冷漠癥”被廣為人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許多士兵由于戰爭傷害而患上此類心理疾病。1950年,美國小說家約翰·多斯帕索斯首次指出這種心理疾病的“人文原因”:“冷漠”是生物個體面對太多或太復雜的生存或環境壓力時的本能反應。
現實生活中,我們遭遇更多的冷漠也許是“生理冷漠”以及從而延伸出來的“家庭冷漠”、“道德冷漠”……而這些可能緣于社會外部環境、身體疾病或生物遺傳基因等因素。
且不論“情感冷漠”緣于神經器官受損、外部環境或本能反應,至少目前有一種“冷漠癥”可能更值得大家關注,甚至警惕———“青少年的情感冷漠”。
目前心理學界有一種普遍擔憂:在網絡和電腦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可能更易患上“情感冷漠癥”,其表現即是上網成癮,對外界刺激缺乏相應的情感反應,對親情友情冷淡無興趣,缺乏內心體驗,拙于表達,嚴重時對一切都漠不關心……如何治理這種“情感冷漠”,則是一道嚴峻的社會和醫學命題。
下一篇:55歲副教授疑因患抑郁癥墜樓身亡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失業父親暴打兩歲女兒致其停止呼吸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