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2009年的冬季對于生活在大興區清澄名苑小區的居民來說,格外寒冷,連續兩起弒親命案(11月23日李磊殺全家六口;12月27日張武立殺妻兒)在小區的發生給居民們的心頭覆上了一層寒冰。有居民認為命案帶有傳染性,甚至懷疑小區的風水有問題,不少居民已經著手賣房搬家,再也不敢在此居住。對此,天津市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師藍楓表示,犯罪行為不具有傳染性,風水之說更不靠譜,在中國這么大的幅員內,惡性案件的發生帶有一定的巧合性。他認為,目前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小區居民的心理干預,讓所有人都能夠與家人有效溝通,避免此類惡性慘劇的發生。
繼發案件模仿的是行為而非動機
新京報(以下簡稱“新”):大興清澄名苑小區35天內連續發生兩起弒親案,這種發生在身邊的暴力事件是否具有傳染性,使得一些隱而不發的積怨暴發為命案?
藍楓(天津市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師,以下簡稱“藍”):犯罪行為一般來講不具有傳染性,犯罪行為包括4個因素,故意、行為、主體、客體。一起案件發生后,一些本身已存在積怨的人會認為,有人這樣做了,所以我也要這樣做,前一案件確實對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這是在模仿前一案件的行為,而不是模仿故意性,也就是無法模仿動機。兩起案件發生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家庭壓力過大,家庭成員溝通不暢,只不過地點恰巧在同一小區。
新:就你觀察,弒親案件是否存在一定的共同點?
藍:殺人行為是我們生活教育中道德底線最嚴重的部分,每個人因為社會環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在面對外界刺激時所表現出來的方式也不同。因為無法了解每件弒親案的具體細節,所以無法說幾起案件有聯系性,但弒親案件中至少有兩點是趨同的,第一是家庭長期積怨無法溝通,得不到化解,因此兇手會長期存在犯罪想法、犯罪心理斗爭和犯罪前的準備行為;第二點則是,弒親案件中的兇手一般都是30歲至40歲的中青年人,且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三四十歲的中青年壓力大,成暴力主體
新:為什么兇手多為30—40歲的中青年人?
藍:這個年齡段的人,尤其是男人,一般都是家里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養家糊口是男人天經地義的責任,一旦家庭內部因為經濟、就業、學業、醫療、養老等問題產生矛盾,對男人的指責是比較多的,這樣一來給男人帶來的壓力是很大的,如果不及時疏導壓力,輕則產生一些情緒問題,重則引發暴力沖突,個別性格比較極端的人會選擇犯罪的方式去發泄內心的壓力。
新:你認為文化層次影響犯罪幾率?
藍:這并不是肯定的,但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面對壓力時選擇溝通的幾率會比較大,再有就是文化水平和道德水準有一定的正比關系,也就是自我道德束縛能力會高一些。但是即便如此,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擁有很高的學歷,如果遇到壓力不會自我疏導,也會產生情緒問題,自然隨著時間的增長就會積怨成疾,本身再加上性格的偏執極端,同樣會作出極端的方式去弒親。所以,文化程度影響犯罪發生雖然算是一點共同點,但是絕不是完全的。
[1]
下一篇:寵物鸚鵡疑患上心理疾病啄光自身羽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在讀研究生患抑郁癥失蹤3年曾2次高考落榜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