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有些人慷慨大方,愿意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但是這可不是天生的美好品質,人并不是天生就懂得分享的。外國研究表示,七歲以下的兒童普遍都比較自私,慢慢長大后才懂得了與別人分享的道理。所以長輩的教育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巨大。
對于2~3歲的孩子來說,一般只會想到自己,不會想到別人。由于他們思維能力所限,難以理解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往往以我為中心去認識事物,這是幼兒的思維特征。
如果讓孩子的這種思維方式發展下去,孩子有可能變成一個自私自利的人,這種人在社會上是不受歡迎的,即使孩子的智商再高、能力再大,也是難以施展的。
那么,家長教育孩子不自私的最簡單的辦法是,使孩子知識世界上的一切事都要分擔共享的道理,并使其懂得應該經常關心他人。
首先,家長不能讓孩子的以我為主的心理任其自流,不能對孩子采取“隨他的便”的教養方式。
其次,家長還應懂得自私自利的孩子,其性格是不穩定的,很難有較高的智商。家長要通過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懂得共享為樂、獨享為恥的道理,幫助孩子建立群體思想,鼓勵孩子把自己心愛的玩具讓小朋友玩,把自己愛吃的東西分給小朋友吃,使孩子自私的行為逐漸減少,樹立一個為大眾著想的整體觀念。
自私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表現,自私的人不懂的分享的快樂,不容易交到朋友,甚至會遭到別人的排斥,這對孩子的心理發育尤為不利。父母要想讓孩子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就要教會孩子懂得分享,慷慨大方才會受人歡迎。
下一篇:寶寶任性家長應該怎么應對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發現孩子心理偏差的好方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