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幼兒園張老師正在上課,轉身看到5歲的森森朝她做了個怪臉,她想這孩子真不安分,幾分鐘后,森森繼續對著老師眨眼、扮怪相,憤怒的張老師只能把森森拉到教室一角“面壁思過”,不想,下課時森森的怪動作更多了,還“傳染”給其他同學,張老師氣憤至極,卻怎么也停止不了這群“調皮”孩子的行為。
日前,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行為研究室公布了一項數據,在學齡前兒童中,至少5%的孩子有過做鬼臉、伸舌頭、眨眼等抽動癥狀,而大多數家長和老師都無法識別這種心理因素導致的“頑皮”行為,批評、指責甚至打罵讓孩子的抽動癥狀有增無減,不少孩子甚至因此出現“學習障礙”。
“咬舌”是心理作祟
4歲的妮妮一個月前開始不停地咬自己舌頭,每次一直要咬到自己的舌頭出血才肯罷休。幾天下來,小舌頭上鮮血淋漓,妮妮疼得直哭,又不能停止不咬,給牙齒、舌頭上“包裝”也無濟于事,最后,心理醫生發現,原來妮妮在父母離婚前后開始心情郁郁寡歡,不久就出現了這種怪習慣。
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行為研究室主任杜亞松博士表示,抽動癥是一種發病率很高的心理障礙,它表現為做鬼臉、皺額、眨眼、吸鼻涕、咬嘴唇、伸舌頭等眼部、面部的肌肉活動,在學齡前兒童中,至少有5%的兒童曾經歷過抽動,其中男孩明顯多于女孩,男女發病比例為3:1。
抽動障礙主要與心理因素有關,如學習緊張、受到批評、家庭不和、父母離異、親人死亡、學習負擔過重等,而抽動就成為心理應激的一種表現,在學習緊張、睡不好、受到批評以及興奮時,孩子更容易發病。
越批評抽動越厲害
杜亞松指出,由于抽動是一種心理障礙,而絕大多數家長、老師都缺乏對這種常見兒童心理疾病的認識,總認為是孩子調皮、搗蛋,結果他們越批評,孩子越緊張、焦慮,不能自我控制的抽動癥狀越明顯。由于老師、家長對抽動癥孩子長期進行批評、體罰,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受到挫傷,臨床上常見很多小患者與父母關系緊張,有些甚至對學校產生厭惡感,誘發“學習障礙”。
在幼兒園里,一個抽動癥孩子的眨眼、搖頭晃腦等動作還可能成為其他孩子的嘲笑和模仿對象,一方面,這可能導致小患者今后害怕與人交往,同時,這也會造成一種“模仿性傳染”,就像結巴一樣,開始出現一群孩子一起眨眼或扮鬼臉。
貼片緩解“動不停”
傳統的抽動癥治療,往往采取藥物治療,但副作用較大。日前,市精神衛生中心在全國率先使用透皮切片來治療孩子的抽動癥,將小指甲蓋大小的藥貼片放到孩子肩胛骨內側,半年多來,40多位患者中2/3抽動癥狀已明顯減輕,絕大部分孩子與父母的親子關系開始得到改善。
然而,杜亞松認為,再高明的治療也離不開早期識別,否則,貽誤病情會對孩子未來的人格成長和自信心帶來不利影響。他強調,目前最迫切的是在幼兒園老師、園醫和家長中普及抽動癥知識,減少對心因性“頑劣”孩子的歧視和責罵。
下一篇:兒童心理障礙對策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孤獨癥的孩子,誰來為你點亮希望的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