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專家開講
我們沒能充分了解兒童心靈的需要,沒有盡心地幫助兒童滿足其天性的靈性的需要。因此,我們不能夠有把握地說,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兒童的靈性(兒童的生命內在天性)已經得到了發揮與發展。
今天,我們都十分注重兒童智力的發展,注重開發兒童大腦和認知的功能。在教育中,我們習慣于往孩子的頭腦里塞東西,而忽視其心,忽視心靈的需要與發展。教育走到今天,如果我們不高度關注生活在中華文化中的兒童生命的本性與需要,而仍然在簡單化地學習“西方”的某一種教育方案或模式,對于發展中國的學前教育來說,是存在著問題與危機的。
靈性的成長
任何一個做父母的,都可以從孩子,哪怕是剛剛睜開眼睛的嬰兒的目光中看到這種靈性;任何一個做幼兒教師的,也都可能在教學與活動中發現兒童的這種靈性。
兒童的靈性,反映著人的天性。在這種天性中,包含著盧梭、裴斯泰洛奇、福祿貝爾和蒙臺梭利等教育家所一致強調的教育的本質。正如蒙臺梭利所說,“真正的幼兒教育,應該以活動為中心,觀察兒童的天性,激發兒童的天性、發展兒童的天性,這才是教育的根本意義所在”。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兒童可以做成人的老師”,他所表達的,是我們可以從兒童身上來了解人以及人性的意義。
兒童的靈性,還表現為一種自然狀態下的心靈生活。兒童教育家史丹納說過:“當我們在觀察孩子畫畫時(不是出自教師的指導或要求),試著用心去觀察孩子是如何去描繪人的手臂和腳足,我們會發現,他們的圖畫出自于內在的知覺……兒童的畫來自他的心靈體驗,他首先要表達的不是智力的狀況與技能的高低。”
關注靈性教育
兒童的成長是個緩慢的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需要引導和鼓勵。而且,兒童是通過身體的活動并參與其中來學習的,他們的感覺支配著他們的整個身心和靈魂,孩子只有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和感性經驗,才能了解自然界,并且在了解自然的同時,也了解到人類的生活。如果教育的全部目的只是為兒童將來謀生做準備的話,那么,教育就失去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學校與教師要能夠讓孩子透過自己的經驗來發現與了解自己,從而更知道尊重他人的重要,具有團體責任感。這樣,孩子會獲得對生活與生命的理解,會在心中體悟到一個真正自由的天空,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
呼喚中國的靈性教育
在今天,“學有所成”“早期開發”等等過于功利性的影響可能會給孩子的將來帶來負面的效應。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童年期的孩子如果能夠較好地獲得對自身的認識,獲得對自我的把握,就是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事情。
兒童的靈性,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了解兒童的靈性,是真正了解兒童的前提。如何發展兒童的靈性,或者說如何保持兒童的靈性,值得我們認真地思考,不懈地努力。
下一篇:冰冷家庭易致兒童孤獨癥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兒童消費宜量力而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