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在巴黎的盧浮宮,在一幅古典名畫前,一群法國孩子排排坐在地上,認真地聽著一位中年女教師在講述這幅畫。從他們的年齡上看,也就是小學生吧。我不懂法語,但從老師的手勢和對畫的指點,我猜得出她是在分析畫家的風格和手法。我相信她肯定會介紹畫家的生平;也許,孩子們對畫家早已熟悉。
這也是一幅畫!它感動著我:一群孩子,坐在一幅名畫前……
我想拍攝下這幅畫面,但被那位女教師發現,她豎起她的食指,微微對我搖了一下,她不愿我分散孩子們的注意力,希望我別打擾了這堂課。我離開了他們,走到另一間展室,卻看到了一群更大一些的學生,坐在另一張畫前!
其實,這樣的景象已不止一次感動著我:在奧塞博物館那些印象派畫家的作品前,我曾看見一位年輕的父親,他胸前的布兜里坐著他兩歲大的孩子。孩子也瞪著大眼睛望著莫奈和德加的名畫,他也許什么都不懂,就像胎兒在母親肚子里不懂莫扎特一樣,但母親仍讓胎兒聽,胎兒聽到了,這叫“胎教”;父親讓兒子稚嫩的眼睛去接觸美,這該叫“幼教”罷?
在烏克蘭的首府基輔市,有好幾座著名的美術館,陳列著烏克蘭和俄羅斯歷代畫家的作品。在那里可以看到列賓,可以看到希施金畫的森林,列維坦畫的風景,還有那著名的海洋畫家艾瓦佐夫斯基筆下的有生命的大海……周末,那些美術館的門口,總有大人們帶著孩子,排著隊等候進去參觀。在那些飄著雪花的寒冷的冬日,母親們用長大衣裹著站在身邊的孩子,照樣在排隊,而館里的那些名畫,我相信這些參觀者已經不知看過多少遍!
以上這些畫面,是我在看了《文匯報》11月27日“教育家”那一版上的一篇題為《學生為何沒了好奇心?》以后,出現在我的腦海里的。文中痛心地說到,我們的中學生去巴黎,對盧浮宮里三件珍寶的冷漠,連叫什么也不記得了。
幾乎同時,我又聽到一位中學語文老教師告訴我,他應邀在市少兒圖書館做了一個關于我國歷代詩詞的系列講座。他說,盡管他作了很多準備,盡可能地講得淺顯、有趣,仍引不起來聽講座的孩子們的興趣。他用了與“冷漠”相近的詞:“沒有反應!”而陪孩子來的家長們,也并不關心講座,卻急不可待地對這位老師提出一些跟孩子們“考試”有關的各種問題。
我看到我們有不少孩子在學琴,家長們為了孩子“考級”,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天天陪練;我看到美術專科學校報名那天,家長們擠在學校門口,把街道交通都堵塞了!可憐的家長,那多半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能成為“演奏家”,“美術家”。
那么,那些將來不當演奏家、美術家的孩子呢?對每一個孩子來說,都該從小培養的對音樂的感覺、對美的欣賞能力,我們是怎么在關心的呢?如果沒有人給幼小的心靈里播下審美的種子,他們怎么會對沒有頭的勝利女神,沒有胳膊的維納斯感興趣呢?又怎么會去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呢?這是無法用任何一種課堂“考試”和獲什么“比賽大獎”能衡量的!
我們的孩子童年中缺失了什么?我們的教育缺失了什么?我們的教育制度又缺失了什么?
下一篇:我國兒童青少年行為問題檢出率為12.97%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冰冷家庭會導致兒童孤獨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