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由此可見,父母養育子女的心力成本和財力成本不但大大增加了,而且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常處于超負荷狀態。如今,為此患上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的父母屢見不鮮,而母親承受的心理壓力又大大超過父親。一部分已婚家庭因對子女的教育問題意見不一,而出現了矛盾沖突,成為目前城市中已婚夫婦除“外遇”之外,排名第二的離婚誘因。
那么,父母們應如何相互協作,并適時地減壓,共同教育好孩子呢?我們先聽聽幾位有見地的父母的建議吧。
家長觀點之一:孩子功課好,父母將來就幸福?那可未必。(錢偉,36歲,會計,孩子10歲)
在咱們中國,為什么孩子考不好,最痛心疾首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我認為,這與傳統的家庭觀念有關。很多父母對獨生子女在精神上非常依賴,逼著孩子有出息,不允許孩子“泯然眾人矣”,說到底就是為自己爭面子,老了可以有靠山。這是許多聲稱“我是為你好”的父母說不出口的一個私心。然而,出類拔萃的孩子等父母老了,真會留在你身邊盡孝心嗎?NO!營養大師洪昭光曾談到了,什么樣的老年人最開心,什么樣的老人最孤獨失意,我很受啟發。他說,最開心的老人是拖平板車的老爺子,閨女在胡同口賣水果,兒子在家門口修自行車,有事一喊全來了,含飴弄孫其樂融融;最孤獨失意的老人是大學里的老教授,兒女全在國外,想孩子在視頻上見見就不錯了,圣誕節寄1000美金一張卡來,就算盡了全副孝心。誰的幸福感更多,我們一看便知。其實,洪教授并不是叫做父母的去擋著兒女出息的路,而是叫父母別那么一根筋、死心眼,光以孩子的高分為樂,以孩子的低分為悲。換言之,孩子能給父母帶來榮譽,但并不一定能帶來噓寒問暖的實惠。如果我們想通了這一點,至少就不會因為孩子沒考上清華、北大而郁悶難當了。
家長觀點之二:既然教育是投資,就要關注到它的風險。降低壓力和風險的方法之一,是把投資控制在你不后悔的范圍之內。(程夕清,39歲,公務員,孩子12歲)
很多朋友和我聊天時說,孩子一學鋼琴,她們就變成“后娘”了。為什么呢?我們來算筆賬,一臺鋼琴1.5~3萬元,不少家庭為買鋼琴還調大了房子;老師一周授課一次,50分鐘/次,學費120~150元;考級前的專門輔導每周兩次,費用200元/次。對于任何工薪階層來說,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投資。所以,從鋼琴一入家門,父母就開始用戒尺伺候不聽話的孩子了。一位好友不禁反問說:“如果某一項投資超出了你們的支付能力,你們當然會為此血壓上升、手心冒汗,容不得它出一點兒差錯,教育投資也是這樣。那么,你們為什么不能把投資控制在自己不后悔的范圍之內呢?” 我聽了這話,覺得說得在理。
于是,我對女兒試著降低標準,讓她只學游泳和書法。因為她喜歡游泳,而書法的投資又很小,所有的廢報紙都可以當練習紙用,寫后照樣能賣廢紙。既然我和愛人不想讓女兒當游泳健將、書法家,便對女兒“約法三章”:學夠三年即可。正是因為沒有給女兒施加壓力,她反而把兩件事都堅持了下來。現在,她不但多年沒生過病,而且字也寫得相當好。我和愛人開玩笑說,以女兒的身體素質和書法功底,當居委會主任肯定沒問題。女兒笑著說,我們既沒花多少錢又沒陪上多少時間,能當居委會主任助理就不錯了……
因此,我們在給孩子投資之前,千萬不要給自己“不成功便成仁”的太大壓力。最好先問自己一聲:如果血本無歸,是否可以一笑置之?
家長觀點之三:如何讓“厭學”的孩子度過在校的最后時光?(周連芝,42歲,中學教師,孩子16歲)
我在一所四星級重點中學教書,帶班帶得很好,各種榮譽得了一大堆,可就是帶不好自家的孩子。兒子小時候是奶奶帶大的,9歲才回到我們身邊,此時他的脾氣性情已定型了。他特別任性,喜歡學的課程比老師懂得還多,也肯鉆研;不喜歡的課程,學完后書好像沒翻過一樣。可是,他喜歡的全是學校不重視的副科:音樂、勞技、信息技術、體育,而數理化和語文、英語,上初三以后就跟聽天書似的。我愁得頭發都白了,整天在他耳旁嘮叨,還帶他去勞動力市場感受沒文憑的人生存有多困難,功夫沒少費,可全白搭。有段日子,我們天天冷戰,雙方一開口就吵架,我氣得直冒火,他也不甘示弱,寧可睡網吧也不愿回家。
丈夫后來對我說了一句話,至今記憶猶新:“兒子厭學已經是事實了,咱們得接受事實。你再發脾氣也于事無補。你是全國優秀班主任,應仔細想一想,如果他是你班上的學生,你會怎么對待他?”我的頭腦忽然冷靜了,如果我不把兒子當作自己的臉面,而把他當作工作對象,應該怎樣與之相處,一同度過初中的最后時光呢?
從那一天起,我改變了跟兒子的談話方式,不再問他今天考試了嗎?測驗了嗎?排名倒數第幾?而是問他:今天在學校發生哪些可樂的事?幫別人什么忙了?我告訴他,壞消息可以忘掉,但好消息一定要與父母分享。此后,兒子雖然還是厭學,但至少可以高高興興地上學了。他參加了學校的航模組和無線電興趣小組,老師發現他動手能力很強,便建議中考時報考熱門的汽車修理專業。沒想到,兒子還真爭氣,真的考上了。現在,他到了一個喜歡的環境,信心大增,說讀完中專還想上大專,學航空機械修理……
從親身經歷中,我得到兩條寶貴經驗:一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上大學,有的孩子會走別的謀生之路,父母要有思想準備;二是,有的孩子會在16歲以后才能嘗試到學習的樂趣,有學習的動力,在此之前,你與其逼他、打他,不如想辦法使父子(母子)關系變得融洽些,靜等孩子“開竅”。
家長觀點之四:放下了攀比心,壓力就稀釋了一半。(劉英嬌,37歲,公司職員,孩子12歲)
在我周圍的朋友當中,女性朋友對子女的教育付出更多,期望值更高,承受的壓力也更大。特別是那些兄弟姐妹或同事朋友的孩子特別出色的女性,自家孩子一平庸,就格外容易著急上火。三年前,我也是如此。只要孩子不是前三名,家里就會起“戰火”。同事勸我說:“你在公司里也不是前三嘛,干嘛非對孩子要求這么高呢?”
我一直很納悶,為什么女性教育子女的壓力較男性大得多?后來,我終于明白了,男性一般都不以孩子為中心,不會將自己的榮耀時刻與孩子的成績綁在一起,他們不會過多地犧牲自我去保障孩子,當然對孩子的期待值就不會那么高。而且男性教育孩子時,很少嘮叨沒完,常常是幾句話就完活,孩子的印象反而更深、收效更大。我丈夫和孩子談話時,從來不說“你看××的孩子多有出息”而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他只就兒子自身的問題來談,點到為止,兒子聽過后,表現常常大有改觀。
聯線總結:教育孩子是一項細致的長期工程,中間肯定會有很多挫折和反復,我們必須學會自我減壓,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在國外,當父母發現教育子女的壓力已無法承受時,通常會去看心理醫生或咨詢心理健康專家。而在國內,由于心理服務不普遍,我們還沒形成看心理醫生的習慣,因此大多選擇向親朋好友傾訴來釋壓。
在朋友圈子中,我們不要一味地結交那些子女特別出類拔萃的朋友,幻想著照搬他們的經驗。即便是我們處處照著哈佛女孩兒劉亦婷的培養模式去做,也未必能培養出來這么優秀的子女。有時,反倒是那些小時功課“不佳”,早早步入社會歷煉的孩子,能干成一番大事業。
教育孩子是夫妻的共同責任,雙方應該相互體諒、全力合作。由于男性與女性的教育觀念有差異,承受的壓力不同,所以,男性常能正確評價出女性在教育上的偏執與錯誤。而單親家庭在教子方面,也應該多聽聽另一方的意見。兩個人一起承擔這份壓力,心理上就會輕松一半。
當我們壓力過大時,也可以尋求孩子的配合與幫助。動輒斥責、打罵不是一種好方法,我們可以把對孩子前程的擔憂說出來,試著讓孩子去理解我們的苦心,幫助他認清形勢,變消極為主動,才是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如果孩子實在無法“成龍成鳳”,那么就別逼他,幫他尋求一種可以接受的、能自立謀生的專長。
人生的路還長,豈可一試定終生;人生的路很坎坷,誰也不能替孩子焦愁謀劃,我們最多是扶上馬送他一程,后面的路還得靠他自己去走。請記住,放過孩子,也就等于放過了我們自己。
下一篇:孩子6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為什么不合群?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