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他們的財富沒有暴富的指望,他們的職業沒有收工的暫停鍵,他們的階層待遇沒有確定的法律保障。他們一步一步向上爬,風光的物質享受背后是手停口就停式的職業壓力,體面的社會地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慮感。
雅虎今年通過30萬份有效調查數據,描繪出了一幅普遍中國人眼中的中產者圖譜:月收入在萬元以上;開標致307或奧迪A4轎車;住明星樓盤;用IBM、索尼、三星等筆記本電腦辦公;用索愛、摩托羅拉、諾基亞的高級手機;經常出入五星級豪華酒店;用招行一卡通或中行長城卡這樣的銀行卡刷卡消費;向往的旅游地點是“法國、東南亞以及東部非洲”等等。
他們是有產者,比大多數人物質更豐裕,比下有余,比上不足。他們的財富沒有暴富的指望,他們的職業沒有收工的暫停鍵,他們的階層待遇沒有確定的法律保障。他們一步一步向上爬,風光的物質享受背后是手停口就停式的職業壓力,體面的社會地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慮感。在上行的中國社會里,他們是抓住了機會的人;他們的煩惱,也折射著中國發展青春期和中國法治青春期的煩惱。基于中國中產階層的定義存在爭議,你不確定他們是誰,但你能感受到他們的焦慮。
之一 社會轉軌期的仇富替罪羊
仇富是偏狹的想法,但仇富心態在發展不均衡的中國仍有土壤。每一個富豪的倒下,都引來整個社會的“痛打落水狗”。當社會的仇富意識抬頭,客觀需要更多的中產者作為保持社會穩定心理的杠桿。有理論認為,一個社會的中產階層超過30%,這個社會就會相對穩定;超過40%,就達到穩定期。中國現在的中產階層是一根脆弱的杠桿。
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局長何挺曾透露,2004年全國綁架案立案3863起,綁架對象主要是比較富裕的企業家、名人以及家境富裕的中小學生。但富豪們可以請保鏢,可以住進保證私密性的豪宅別墅,而中產沒條件。擁有產業和一定財富的中產在對被搶劫、被偷盜和成為罪犯目標的擔憂中,存在對人身安全受到危害的恐懼;另一方面,他們對自身的經濟地位同樣具有危機感,甚至自身亦存在仇富心理。中產者需要在評估自身的安全指數中尋找對自我的認同。某天,在打開日本產的汽車車門,站在中高檔公寓門口時,某個中產階層的大腦中極可能掠過一個問題:“我比周圍的人都安全嗎?”
之二 沒有房東只當租戶的“有產階級”
中產階層像葛朗臺重視金幣般重視他們手中的房產和愛車,并認為這兩樣東西絕對關乎中產生活的所有權。對此,法律是否予以他們保障?由以前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機動車負全責”對車主可能造成的負擔,到最近房屋所有權的“70大限”的熱議、《物權法》草案的公布,一次次風吹草動,觸動著這些中產者敏感的神經。
中國現行法律規定居住用地使用權的最高期限是70年。成都大學工商管理系教師王怡說,在目前的地權制度下,不過是“每個人都暫住在中國,擁有一個共同的房東”,而這個房東就是國家。2005年7月10日,《物權法》,這個我國第12部向社會公布征求意見的法律草案,對中產者最關心的“70大限”問題給出了一個相關答案。根據草案的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期滿前,住房有望被原使用者續期使用。但1994年《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規定,國家對于個人使用的土地有無償收回的權力。如果不申請續期,當土地被國家收回的時候,國家只能把地上房屋一并收走,而過后對土地上的房屋是否作補償則未作規定,物權法草案對此亦保持沉默。這種法律上的沉默,可能為侵犯私人財產權留下了隱患。
有了好車,但碰上了交通事故可要負上比行人更大的責任;有了好房子,卻要擔心法律上房產權能否得到保障。在法律制度不斷完善而缺陷仍然存在的現實下,多賺點“金幣”才能消彌葛朗臺們心中隱隱約約的不安感。
之三 工作狂變成了過勞死
廣州一地產公司的設計部主管阿富,每天在電腦前工作超過15小時,他的口頭禪是:“一天不工作,我覺得就會被世界拋棄。”中國式的中產階層薪水不斷升級,卻沒時間享受生活。他們從來不把體力透支當一回事,渾身無力、容易疲倦、思想渙散、腰椎勞損等等如家常便飯。“30歲的脖子60歲的頸椎”,成為中產階層工作狂的寫照。包括教師、記者、研究人員等職業的中產者總有職業病,而中國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每況愈下。生活方式的不健康令部分中產階層的壓力無法排遣,造成了嚴重的心理枯竭,抑郁癥、自殺早就不是新聞,自我期許與競爭意識到頭來反刃自傷。中產階層總是感覺沒有人分擔他們的所思所慮。
唯有拼命工作,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能保證自己的樓、自己的車能夠繼續供下去,才能保證孩子的學費甚至將來能出國留學,才能保證負擔起家中老人患病、住院等的高昂醫療費。在工作、家庭的重重壓力下,最不幸的結果是,一個中產者先是變成了一個工作狂,然后變成了一個精神病患者,或者一個“過勞模”。
之四 職場如戰場的晉升壓力
面對競爭壓力,中產者要保護自己的地位和薪水不要失去,否則一切風光霽月將成為過去,自己難免成為社會的又一個新貧族。這種心理正給中產者造成心理上的負擔。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根據對31875名不同職業人士的調查數據統計分析,列出了一個“職業壓力排行榜”,發現中層管理人員的壓力指數高居榜首。壓力分數從高到低依次是:管理中層為80分;經理層為75分;教職員工為75分;一般管理技術人員為72分;醫務工作者為68分;社區人員為68分;下崗人員為68分;礦工為60分;一般企業工人為59分。其中,中層管理者的社會環境、個人成就和社會支持壓力排名并列第一。處于事業上升期的中層管理者們既要承擔如何提高業績表現的壓力,又要承擔著調動整個團隊、協調眾人工作任務的壓力,還要承擔子女撫養和復雜的人際關系的壓力,諸多重擔壓在身上,難怪人們看到他們大都是一臉嚴肅的保守派。
面對各種壓力和前途危機,“再學習”成為了部分中產階層的共識。從1991年中國9所高校開始正式招收MBA新生起,MBA在短短的10余年內迅猛發展,無數具有危機感的中產階層選擇將MBA作為自己的一個戰場和跳板。在雙休日,總有中產者的高級轎車密密麻麻停在大學校園的林蔭道上。
他們的財富沒有暴富的指望,他們的職業沒有收工的暫停鍵,他們的階層待遇沒有確定的法律保障。他們一步一步向上爬,風光的物質享受背后是手停口就停式的職業壓力,體面的社會地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慮感。
雅虎今年通過30萬份有效調查數據,描繪出了一幅普遍中國人眼中的中產者圖譜:月收入在萬元以上;開標致307或奧迪A4轎車;住明星樓盤;用IBM、索尼、三星等筆記本電腦辦公;用索愛、摩托羅拉、諾基亞的高級手機;經常出入五星級豪華酒店;用招行一卡通或中行長城卡這樣的銀行卡刷卡消費;向往的旅游地點是“法國、東南亞以及東部非洲”等等。
他們是有產者,比大多數人物質更豐裕,比下有余,比上不足。他們的財富沒有暴富的指望,他們的職業沒有收工的暫停鍵,他們的階層待遇沒有確定的法律保障。他們一步一步向上爬,風光的物質享受背后是手停口就停式的職業壓力,體面的社會地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慮感。在上行的中國社會里,他們是抓住了機會的人;他們的煩惱,也折射著中國發展青春期和中國法治青春期的煩惱。基于中國中產階層的定義存在爭議,你不確定他們是誰,但你能感受到他們的焦慮。
之一 社會轉軌期的仇富替罪羊
仇富是偏狹的想法,但仇富心態在發展不均衡的中國仍有土壤。每一個富豪的倒下,都引來整個社會的“痛打落水狗”。當社會的仇富意識抬頭,客觀需要更多的中產者作為保持社會穩定心理的杠桿。有理論認為,一個社會的中產階層超過30%,這個社會就會相對穩定;超過40%,就達到穩定期。中國現在的中產階層是一根脆弱的杠桿。
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局長何挺曾透露,2004年全國綁架案立案3863起,綁架對象主要是比較富裕的企業家、名人以及家境富裕的中小學生。但富豪們可以請保鏢,可以住進保證私密性的豪宅別墅,而中產沒條件。擁有產業和一定財富的中產在對被搶劫、被偷盜和成為罪犯目標的擔憂中,存在對人身安全受到危害的恐懼;另一方面,他們對自身的經濟地位同樣具有危機感,甚至自身亦存在仇富心理。中產者需要在評估自身的安全指數中尋找對自我的認同。某天,在打開日本產的汽車車門,站在中高檔公寓門口時,某個中產階層的大腦中極可能掠過一個問題:“我比周圍的人都安全嗎?”
之二 沒有房東只當租戶的“有產階級”
中產階層像葛朗臺重視金幣般重視他們手中的房產和愛車,并認為這兩樣東西絕對關乎中產生活的所有權。對此,法律是否予以他們保障?由以前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機動車負全責”對車主可能造成的負擔,到最近房屋所有權的“70大限”的熱議、《物權法》草案的公布,一次次風吹草動,觸動著這些中產者敏感的神經。
中國現行法律規定居住用地使用權的最高期限是70年。成都大學工商管理系教師王怡說,在目前的地權制度下,不過是“每個人都暫住在中國,擁有一個共同的房東”,而這個房東就是國家。2005年7月10日,《物權法》,這個我國第12部向社會公布征求意見的法律草案,對中產者最關心的“70大限”問題給出了一個相關答案。根據草案的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期滿前,住房有望被原使用者續期使用。但1994年《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規定,國家對于個人使用的土地有無償收回的權力。如果不申請續期,當土地被國家收回的時候,國家只能把地上房屋一并收走,而過后對土地上的房屋是否作補償則未作規定,物權法草案對此亦保持沉默。這種法律上的沉默,可能為侵犯私人財產權留下了隱患。
有了好車,但碰上了交通事故可要負上比行人更大的責任;有了好房子,卻要擔心法律上房產權能否得到保障。在法律制度不斷完善而缺陷仍然存在的現實下,多賺點“金幣”才能消彌葛朗臺們心中隱隱約約的不安感。
之三 工作狂變成了過勞死
廣州一地產公司的設計部主管阿富,每天在電腦前工作超過15小時,他的口頭禪是:“一天不工作,我覺得就會被世界拋棄。”中國式的中產階層薪水不斷升級,卻沒時間享受生活。他們從來不把體力透支當一回事,渾身無力、容易疲倦、思想渙散、腰椎勞損等等如家常便飯。“30歲的脖子60歲的頸椎”,成為中產階層工作狂的寫照。包括教師、記者、研究人員等職業的中產者總有職業病,而中國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每況愈下。生活方式的不健康令部分中產階層的壓力無法排遣,造成了嚴重的心理枯竭,抑郁癥、自殺早就不是新聞,自我期許與競爭意識到頭來反刃自傷。中產階層總是感覺沒有人分擔他們的所思所慮。
唯有拼命工作,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能保證自己的樓、自己的車能夠繼續供下去,才能保證孩子的學費甚至將來能出國留學,才能保證負擔起家中老人患病、住院等的高昂醫療費。在工作、家庭的重重壓力下,最不幸的結果是,一個中產者先是變成了一個工作狂,然后變成了一個精神病患者,或者一個“過勞模”。
之四 職場如戰場的晉升壓力
面對競爭壓力,中產者要保護自己的地位和薪水不要失去,否則一切風光霽月將成為過去,自己難免成為社會的又一個新貧族。這種心理正給中產者造成心理上的負擔。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根據對31875名不同職業人士的調查數據統計分析,列出了一個“職業壓力排行榜”,發現中層管理人員的壓力指數高居榜首。壓力分數從高到低依次是:管理中層為80分;經理層為75分;教職員工為75分;一般管理技術人員為72分;醫務工作者為68分;社區人員為68分;下崗人員為68分;礦工為60分;一般企業工人為59分。其中,中層管理者的社會環境、個人成就和社會支持壓力排名并列第一。處于事業上升期的中層管理者們既要承擔如何提高業績表現的壓力,又要承擔著調動整個團隊、協調眾人工作任務的壓力,還要承擔子女撫養和復雜的人際關系的壓力,諸多重擔壓在身上,難怪人們看到他們大都是一臉嚴肅的保守派。
面對各種壓力和前途危機,“再學習”成為了部分中產階層的共識。從1991年中國9所高校開始正式招收MBA新生起,MBA在短短的10余年內迅猛發展,無數具有危機感的中產階層選擇將MBA作為自己的一個戰場和跳板。在雙休日,總有中產者的高級轎車密密麻麻停在大學校園的林蔭道上。
下一篇:焦慮性神經癥診斷依據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焦慮癥的臨床特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