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凡凡從小就是個可人疼的孩子,吃飯、睡覺從不用媽媽操心,甚至連哭鬧都很少。因此,一直很受家人寵愛。可自從一個月前,凡凡被送進幼兒園,就像換了個人似的。每天只要媽媽一離開,就哭個不停。老師讓他和別的小朋友一起搭積木,可凡凡理也不理,只是說:“凡凡不要上幼兒園,凡凡要媽媽。”
某醫院心理科主任:凡凡這是得了“分離性焦慮”。幼兒園是孩子進入花花世界的“第一步”。可對他們來說,畢竟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因此難免在心中出現感情的起伏。這時,寶寶已不再是萬眾矚目的焦點,他們會感覺失去了情感的依托,滿眼都是不理解、不認識的事物,以致出現“分離性焦慮”。
寶寶在6—24個月間和媽媽的關系,決定了其是否會患上該病。寶寶剛出生時,和媽媽“不分你我”,6個月后,才會出現“獨立意識”。此時,寶寶對外界充滿好奇,會開始人生的第一次“探索”。如果媽媽能給予適當鼓勵,那么對寶寶日后獨立能力的培養將至關重要。反之,如果媽媽因為寶寶表現出的獨立意識而出現情緒波動,則會讓寶寶無所適從。這樣的寶寶到上幼兒園時就很容易出現“分離焦慮”,甚至影響其成年后單獨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般孩子到3歲后才會出現“分離焦慮”的典型癥狀,他們要么覺得和媽媽呆在一起非常別扭;要么一離開媽媽就會哭鬧,而且還會伴隨一些軀體癥狀,如頭疼、肚子疼、發燒……不愿意上學,或一上學就會犯病。
此時,媽媽適時的“反省”可以幫助孩子擺脫這方面的煩惱:一方面,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另一方面,勸服孩子上學的同時,多給他們打打電話或下班后問問孩子今天學了什么,對表現良好的要及時獎勵,讓他們感覺到“媽媽對我們很關心”。如果孩子癥狀越來越重,光憑日常生活的一些小技巧就不能解決問題了,媽媽應到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尋求醫生的幫助,孩子也可以通過游戲治療緩解焦慮。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