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不放過任何場合擴展人脈,盡可能采用各種手段認識有用的人,“堅韌不拔”地反復打擾想結識的人。這種現象被認為是“社交強迫癥”的表現。一些年輕人急于擴展自己的人脈,進而有了“社交強迫癥”的種種表現,英國某報于10月25日撰文《一些中國人患上社交強迫癥》對此表示關注。有關人士呼吁,年輕人擴展人脈要得當,不能太功利。
社交強迫癥會引發心理失調
小郭是北京一家頗有影響力的媒體的記者,來鄭州采訪時順便請同學吃飯。小郭一談起自己的工作和社交圈就有說不完的話。在北京,小郭的夜生活很豐富,每天都會去泡吧或者參加一些聚會,希望借此多交一些朋友,獲得更多的第一手信息。小郭說自己雖然很累,但就是無法停止社交活動,如果有幾天沒有和朋友泡吧或者參加聚會,就會焦慮、失落,覺得自己沒有努力工作和生活,是一種墮落的行為,內心就會充滿自責。
像小郭這樣的年輕人并不少見。在他的職業規劃中,他希望在30歲之前能夠開始創業,并穩獲成功。“30歲之前,我把積累人脈資本作為最重要的任務,這是為以后鋪路。”小郭說。
對某些人來說,去認識人,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生活內容,對社交活動產生了依賴心理。“和社交恐懼癥相比,因為社交強迫癥前來咨詢的人比較少,但并不意味著沒有,而且隨著競爭的加劇,人數會增多。社交強迫癥比較隱蔽,人們往往認為是種正常行為,難以自查。其實無論是社交恐懼癥還是社交強迫癥都屬于神經官能癥,對工作和生活影響很大。”鄭州市福斯特咨詢公司首席心理咨詢師、國家級心理咨詢師彭熠說。
社交強迫癥是怎樣形成的?
“易形成社交強迫癥的有兩種人,一種人是比較講究人脈,為了職業的發展而進行社交,這種社交有很強的功利性,剛開始自我感覺不錯,認為自己的生活很充實,但時間久了,形成一種習慣,就會很痛苦。”彭熠說。這是一種社會現象,人們都在考慮怎樣的生存方式更有利于自己的發展,社交成為他們改善自身發展條件的有效手段之一,人情在這時候也變得商業化了。年輕人處在事業的快速上升期,工作競爭激烈,未來發展尚未定型,因而有“社交強迫癥”的多是年輕人。
“還有一種人不停地社交,甚至出現強迫行為,這往往與心理問題有關。頻繁社交是為了尋求安全感,他們的交友對象并不一定是政、商界名流,他們迷戀社交往往源于內心的自卑,或者為了逃避家庭關系不和諧的現狀。”彭熠說。
建立綠色社交圈
“多結交朋友本身沒有錯,但如果太過功利并太過頻繁地進行社交,則只會招人反感。”彭熠說。要克服社交強迫癥最重要的就是改變社交觀念,建立綠色的社交圈,社交,也要給心一點休息的時間。一般來說,綠色的社交圈具備以下幾個特色:真誠,沒有真誠就沒有可靠性,戴著面具做人總令人心生疲憊;互助,你對他人的真心幫助一定會換來他人日后對你的回報,使你在受困時不感到孤立無援,這才是社交圈的效用;分寸感,社交要有距離,要展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不要過多訴說自己的隱私。
要遠離社交強迫癥,首先要著重緩解職業壓力,不要把工作當成一切,當你的大腦一天到晚都在想工作的時候,工作壓力肯定就無所不在,這時,要分出一些時間給家庭、朋友、個人愛好,適當的娛樂是處理壓力的關鍵。其次,要明白“人情”并不是決定職業發展的第一要素,優秀的專業能力才是職業競爭的關鍵所在。再次,學會釋放職場壓力,比如參加體育運動,不知不覺間就可以把壓力排解掉。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