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隨著社會節奏的增快,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不斷加大,很多生活在都市的人都懷疑自己患上了“強迫癥”。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為:總擔心門沒有鎖好,查看之下卻發現門鎖得好好的;總害怕手臟所以反復地洗手;走路時總喜歡數路燈;總是擔心手機有來電沒接到,隔一會兒就拿出來看看等。當出現這些癥狀時,他們就懷疑自己患上了“強迫癥”。近日,有關專家表示,上述這些行為只是具有“強迫傾向”,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強迫癥。
“強迫癥”成都市流行病
市民萬女士每次從家出來走不了多遠,就開始想:出來時門鎖好了嗎?鎖了?沒鎖……反反復復地想這個問題,弄得自己心里亂糟糟的,只好返回去檢查門鎖,結果卻每次都發現門鎖得好好的。萬女士明明知道會是這樣的結果,但她每次都這樣,不檢查就不放心,檢查了才覺得心安。久而久之,萬女士認為自己患上了“強迫癥”。
市民張先生則認為自己患上的是“信息強迫癥”。在日常生活中,他總是覺得手機在響;偶爾忘帶手機,就會坐立不安,總感覺有重要的事情被錯過了;在辦公室,隔幾分鐘就看看QQ或者MSN是不是在線,有沒有人給自己留言,生怕自己的一時疏漏錯過了重要留言。
“強迫傾向”不是強迫癥
針對一些市民懷疑自己患上“強迫癥”的問題,記者采訪了哈爾濱市第一院長張聰沛。他說: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出現了“強迫傾向”癥狀不一定就是強迫癥,前者是一種,后者是一種精神科,多發病于青年中年人,在人群中的終生患病率約為1%-2%,75%的病例發病于30歲前。帶有“強迫傾向”癥狀的常人,與強迫癥患者的差別在于,強迫癥狀的嚴重度以及由此引起的沖突的程度。
張聰沛說,由于現代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給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造成過大的壓力,使得一些都市人出現了強迫癥狀。這些有強迫行為的人,往往過于專注于細節、規則、計劃,屬于完美主義者。有時,可能會出現僵化和固執,總是期望別人十分嚴格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張聰沛建議,雖然每個人可能會或多或少有強迫癥狀的表現,但不要隨便給自己下定義,眼下許多到心理診所就診的人都懷疑自己得了強迫癥,而事實上強迫癥不是那么容易得上的。但是,“強迫傾向”行為長期得不到疏導,焦慮與恐懼的心理越來越嚴重,就可能發展為強迫癥。
完美主義者易患強迫癥
據了解,一般患有強迫癥的患者都有其特定的人格個,最突出的就是“完美主義”,即凡事要求“十全十美”。他們的性格特征是為人謹慎、墨守成規、缺乏通融和幽默感、太過理性;內心常常有明顯的沖突,徘徊于服從與反抗、控制或爆發兩種極端。他們常常對自己、對別人要求很高,結果總是批評別人不好,懷疑和否定自我,缺乏自信心。
有關人士指出,由于總是苛求完美,對自己要求過分嚴格,使得這樣人長期處于緊張和焦慮狀態。以下的職業的從業者較容易出現強迫行為:企業高管、銀行職員、業務員、編輯、軟件研發人員、醫生。由于這些從業者所處的工作環境壓力大,并且競爭激烈,淘汰率也較高。在這種狀態下,急躁、自制能力差、內心脆弱且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非常容易產生強迫的心理。除此之外,強迫癥還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心理壓力過大,情緒長久處在緊張狀態,個性上的某些缺陷等等也是引起此癥的主要原因。
適當的發泄幫助你遠離強迫癥
有關專家指出,生活中如果情緒一直煩躁、焦慮,并且持續時間久、內容多,建議先到門診進行診斷。強迫行為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勇敢理智地面對它、戰勝它。首先,任何事情聽其自然,該怎么辦就怎么辦,做完之后就不再去想去評價。只要經歷過一段時間的克服,那么由此帶來的緊張焦慮情結便會漸漸減輕。
在生活中進行適當的發泄,也有助于減輕強迫癥狀。當出現強迫行為時,還要想辦法轉移注意力,減少對自身的過分關注,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這些豐富的活動也可以幫助我們盡快脫離不安,擺脫痛苦。
下一篇:·行為療法 主治強迫癥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有效預防強迫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