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可以宣泄,但不可以“污染”
某年的教師節,南方某大學中文系眾多教師的心情很不平靜。這天,他們看到了該系一名研究生詹某發表的一篇小說。在小說里,詹某不僅點名侮辱該系的教師,而且還將母校丑化成一個一無是處的“大糞坑”。小說不但點出了母校一位曾為其上過課的博士生導師的姓名,還對其作了尖刻的諷刺與挖苦。隨后,又謾罵其大學時的班主任是“豬八戒”、“豬腦袋”、“混飯吃”。對此,被侮辱的教師準備訴諸公堂。
在這里,我們不論詹某在學校里是否真的受到過什么“委屈”或者不公正的待遇,而應指出他的這種宣泄方式,是極為不妥的,因為他只顧自己的發泄,卻不顧別人的痛苦;只顧自己一時的痛快,卻不顧以后的麻煩,所以它具有“毒副作用”,損人而不利已的。
當我們選擇宣泄的方式時,要特別注意避免這種看似表面上能暫時化解自己的煩惱,實質是嚴重侵害自己和他人身心健康和長遠利益的不良的宣泄方式,比如:
在外面受了氣,回到家里拿親人出氣;
酗酒,用酒精麻痹自己;
不節制的飲食,用猛吃東西的方式轉移自己的不良情緒,致使體形臃腫不堪;
破壞財物,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人需要發泄自己,但這種發泄必須是合理的,有節制的,健康的。你可以發泄,但不要造成“污染”。
有一次,林肯的朋友憤慨地訴說另一位朋友的無理。林肯聽不平地說:“你馬上寫信去痛罵他,以后不要再與他往來。”于是,這位朋友立即動筆寫信,將那人痛罵一頓。然而,信寫好后被林肯拿過去撕了。林肯笑著說:“我寫過不少這樣的信,但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寄出去。我們可以盡情地傾吐心中的不快,但無理由去傷害他人?!?/P>
如果你痛苦,宣泄吧!
如果你壓抑,宣泄吧!
如果你憤怒,宣泄吧!
學會宣泄吧!
生命,因宣泄而流水淘沙,變得透明清澈;生活因宣泄而烏云化雨,變得輕松自如。
宣泄——解郁消怒
韓國有個民間故事,叫做“皇帝長了驢耳朵”。長了驢耳朵的皇帝只讓理發師知道他的秘密,并命理發師發誓不把秘密泄露。日子久了,理發師覺得把這秘密壓在心中太難受,幾乎要發狂。然而,他又不敢對外人說出這個秘密,如果說了,既違背自己的諾言,又將招來殺身之禍。后來,他終于想出一個宣泄的兩全之計:在地上挖一個大洞,每天對著大洞狂吼幾句:“皇帝長了一對驢耳朵!”于是,他發泄了,平衡了。
由于我們每天都會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這就給人造成很大的壓力。壓力是導致人們發病的一個不利因素,壓力過剩,就會失去平衡。所以,我們要善于及時釋放壓力,學上把這叫做“宣泄”。
正常宣泄大致有兩種方法,一是嘴巴宣泄,二是手頭宣泄。
嘴巴宣泄又分兩種,一是自言自語,阿Q的自言自語就是最好的宣泄,他挨了打,罵一句“兒子打老子”,平衡了。我們常說,某人有阿Q精神。只要細細一算,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當過阿Q,只是自我安慰的語言不同罷了。
二是對人傾訴。當你有“一肚子氣”時,不妨找一個親近的人,理解你的人,把肚子里的怒氣全部倒出來,這樣可以得到解脫。但這必須選準對象,因為不理解你的人不可能靜聽你的“投訴”,聽別人發牢騷畢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如果他一邊聽你的訴說,一邊做別的事情,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反而會使你更生氣。而且,不理解你的人往往和你唱反調,說一些“嘿,你真不應該那樣……”之類的話,簡直是火上澆油,把你氣個半死。
手頭宣泄亦可分作兩種,一是用文字宣泄。在你受了某人的氣之后,利用你手中的筆,以“寫”為愉,把它記下來,或者寫一封措詞激烈的信,將對方罵一通,但請記住,這種信只可以寫,不可以發。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就常使用本法發泄胸中怒氣。他在外受了別人的氣,回家就寫一封罵對方的信。第二天,家人要為他發信,他卻不讓,說:“寫信時,我已經出了氣,何必把它發出去惹是非!”
二是以創作宣泄,這是宣泄的最高境界。司馬遷遭宮刑寫《史記》,曹雪芹窮困潦倒著《紅樓夢》,蒲松齡落第創作《聊齋》,李時珍3次考場失利,憤而從醫,足跡遍及三山五岳,終于寫成流傳千古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當代童話作家嚴文井,曾報考4所大學均落選,他努力自學,終于成才……
法國的維克多·格林尼亞出身有錢人家,年輕時游手好閑。在一次舞會上,他被一位漂亮女人稱作“花花公子”而猛然醒悟,開始發憤攻讀,20多年后,他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
不少發明也是受氣后的產物。如,有個外國商人用毛筆與人簽訂合同,因筆漏水,在他另尋筆時,被一“第三者”搶走了這筆買賣,這一沉重打擊,氣得他埋頭搞發明,不久,世界上第一支“自來水筆”《即鋼筆》誕生了。
此外還有一種“手頭宣泄”方法:摔盆打碗砸東西。因這不是正當方法,本文不提倡。
從健康角度而言,宣泄是消除心中怒火的極為有效的手段,它可以減輕精神疲勞,使你變得輕松愉快,有利于精力充沛地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之中去。請不要將壓力“存放”在心中,若不將它發泄出去,它會越積越多,到時來個總爆發,那就麻煩了。
但一定要注意:別讓“宣泄”走入誤區,要有合理的方法。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