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節后,家長又用“零食+約法三章”將子女“鎖”在家中 孩子豈能“圈養”
昨天,讀四年級的小剛來到同學小張家,想找他作個伴一起玩,可小剛撳了好長時間的門鈴,小張才打開防盜門,透過鐵柵門臉上露出了無奈的神色,“媽媽關照我不能開門,我只能在家看電視”,弄得小剛挺沒趣。
春節假期結束,一些家長上班后又開始把孩子“鎖”在家里。對不少孩子來說,寒假的最后幾天將是寂寞的。
“圈養”導致同伴環境缺失
小剛說:“我媽媽對我的確不錯,放寒假之前,已經為我準備了許多好吃的東西,還買上了我喜歡看的動畫VCD,但有一個條件,就是蹲在家里,她是擔心我外出遇到麻煩。”
家長的做法,從安全考慮,似乎也有道理。然而,不少孩子對這種“圈養”表示了不滿。而一些有見地的教育專家指出,現在孩子“同伴”環境的缺失和合作意識的弱化,與家長一味采用“禁”的辦法阻斷孩子之間的交往有關。
如今城市孩子的同伴交往幾率越來越低。平時上課還有機會,一旦到了寒暑假,一些低年級的孩子幾乎享受到他們并不樂意的同等待遇,就是被父母親以安全為由,“鎖”在家里。一些孩子竟然為找不到同伴玩耍而憂心忡忡。
家住某新城的初一男生,原來想在寒假痛痛快快地娛樂一番,可真不知如何找同伴,面對家中寬敞的房間和一流的音響設備發愣起來。他隨父母搬進新公寓已有一年了,但直到現在還不知道左鄰右舍姓啥叫啥。
“約法三章”使學生厭煩假期
這種由于身邊缺少同伴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情緒,使一些學生對寒假由期盼變為厭煩,而一些父母把孩子關進房內求太平的想法起到了催化作用。
有一位男生平時在校喜歡踢足球,到了寒假家長專門制訂了一個“約法三章”:不外出、不多打電話、不多看電視;多做作業、多看書、多休息。同時在家里配備了孩子喜歡吃的零食,家長回到家每天還要查查“庫存”,發現少了就趕快添購。然而,這位學生卻不領情,對母親說:“我不需要這么多的零食伙伴,我要的是能玩的同伴”,家長聽了臉色不悅,還嫌孩子不懂事。
據了解,寒假里孩子之間互相串門的很少,除了氣候較冷之外,許多家長怕其他孩子上門,會弄臟了房間,怕家里的東西被搞壞,怕人進出太多不安全,這似乎是謝絕其他家孩子入門的理由。一位家長說,讓我出點錢讓孩子出去玩,我沒意見,但讓鄰家孩子進房間我覺得不方便。過去因住房面積小,孩子們難有相聚的空間,現在因家長怕麻煩,孩子卻要孤獨地守著空房間。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剝奪了孩子同伴意識的發育空間。
滿足孩子的“同伴”感
教育專家告訴記者,現在獨生子女增多,從家庭范圍看,家庭“同伴”是沒有了,鄰里“同伴”,由于家長觀念和安全考慮也似有似無,相對來說同學的“同伴”還比較多。但家長如果采取“鎖”的辦法,那么能給孩子進行“同伴”交往的機會也并不多。而無論從孩子成長角度,還是從健康出發,滿足孩子的“同伴”感,是很重要的。寒假正是增加提高學生同伴意識的好機會,家長要打破門戶觀念,讓學生之間多接觸、多認同、多理解,這對養成健康的和處事能力是很有好處的。因此,家長一“鎖”了之,非但鎖不住孩子,而且會產生負面效應,不利他們“同伴”意識的培養。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