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受各種因素影響,我國兒童出現問題的人數有上升的趨勢。據保守估計,目前我國至少有3000萬到5000萬孩子存在行為問題。兒童問題主要表現為行為異常和異常,如多動癥,學習困難,抑郁、不懂人際交往、離家出走、迷戀網吧、結交不良朋友甚至暴力犯罪等。專家認為,“問題兒童”人數的增多,外部因素是主導。社會、家庭、學校是造成兒童問題的三個主要因素。
死亡,只因一句批評!——兒童:需經風雨考驗的花朵
中考日益臨近,青島的秦先生夫婦卻永遠看不到自己的女兒走進考場了。3月9日晚,一女士突然沖進青島市第八人民醫院急救中心,大呼“快來救救我的女兒!”醫護人員立刻全力搶救一個多小時,最終未能將女孩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這位正在讀初三,本應該有著幸福未來的女孩,卻因為父親一句批評,賭氣喝下半瓶農藥。這個女孩小麗(化名)的父親正是秦先生,據他回憶,小麗平時學習很認真,也許是要考試的緣故,她的學習成績有所下降。9日,小麗偶爾打開電腦玩游戲,出于對學習的考慮,秦先生嚴厲地批評了她浪費時間,但萬萬沒有想到她會選擇死亡回擊父親。
學家分析認為,造成孩子走上絕路的原因,一是家長的批評過火,對孩子過于苛刻,另一個原因是孩子不能正確面對批評,自身遇到障礙,而不知如何排解。在家長教導方式應受責備的同時,兒童健康已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的孩子正遭受著已被發現或還隱藏的問題的折磨,而當矛盾被激化時,后果不堪設想。
據了解,受各種因素影響,目前我國兒童出現障礙的人數有上升的趨勢。據青島市婦女兒童醫療保健中心科統計,10年前,婦女兒童醫療保健中心科一個月兒童的咨詢量為70人左右,只是現在兩天的工作量;原來全年咨詢總人數為1000多人,2004年已達到以前的5倍,醫院咨詢常年沒有淡季。
青島市婦女兒童醫療保健中心科主任匡桂芳說,目前國內公認兒童年齡段為1歲到12歲,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及兒童問題的增多,多數咨詢將兒童的年齡段延伸到18歲以下,研究表明從12歲到18歲間出現的問題多數與1歲到12歲有直接的關系。據她介紹,醫院曾調查了600多個3歲到6歲孩子,其中30%的孩子有問題。同時,根據醫院的接診情況,學齡期出現問題的孩子最多,占到看病總數的80%,學齡前的兒童呈逐漸增多的趨勢。
據保守估計,目前我國至少有3000萬到5000萬孩子存在行為問題。他們主要表現為行為異常和異常,如多動癥,學習困難,抑郁、適應不良、不懂人際交往、離家出走、迷戀網吧、逃學、過早的性行為、結交不良朋友甚至暴力犯罪等,如果早期不進行有效干預,任其發展,將有可能導致成人時期適應不良、違法犯罪和精神疾病等。
專家認為:外部因素是導致兒童出現問題罪魁禍首
幼兒園里,一位6歲小男孩由于看了網上不良信息,結果把同班一個5歲的小女孩生殖器抓傷;一位鋼琴八級的小學生總懷疑家里的煤氣閥沒關好,看過醫生后家長才明白,孩子過分追求安全感是因小時候每彈錯一次鋼琴,母親就會打一巴掌,孩子的心一直籠罩在恐懼之中;一個和繼父生活多年的12歲小女孩突然戀愛了,讓家長不解的是在家里她是一個特別乖巧的孩子,專家揭開了謎底,由于擔心繼父不喜歡她,在繼父面前她從不敢撒嬌,但這種壓抑使她從來沒有感受到異性的關愛……
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副教授、青島咨詢師協會副會長王冠軍指出,“問題兒童”人數的增多,外部因素是主導。社會、家庭、學校是造成兒童問題的三個主要因素。
王冠軍說,兒童狀況很容易受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社會不良信息是造成兒童不健康的主要誘因,如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兒童每天花在電腦、電視、VCD上的時間越來越多。過度接觸電影、電腦游戲以及網絡,導致學習成績明顯下降,甚至曠課、逃學等,同時有些孩子還表現出一些明顯的個性缺陷,如暴躁、嫉妒、任性和狹隘等。
其次,家庭因素尤其值得注意。“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讓一些家長往往不考慮孩子的個體差異,強迫式地讓孩子不停地學習各種事物,反而使孩子產生逆反,對學習失去信心和興趣。婚姻破裂數量的增加也是導致孩子問題另一個家庭原因。失去父母關愛,成為雙方的遺棄物,甚至是出氣筒,孩子由于憂郁過度而發展成障礙,甚至變態、精神扭曲。
此外,目前多數學校還是應試教育,為提高升學率采用題海戰術,學生以考試成敗論英雄,片面重視學生智力的開發忽視情商的培養,對孩子的畸形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造成孩子面對挫折不知該如何面對,不能將壓力轉化為動力,以致發生極端的行為。
青島市婦女兒童醫療保健中心科主任匡桂芳提醒,兒童出生氣質類型可以分為三種:易撫養型、中間緩慢型、難撫養型。易撫養型兒童天生乖巧愛笑,正面情緒比較多,適應能力比較快;中間緩慢型兒童適應性慢,能忍耐,變化不容易被發現;難撫養型兒童愛哭鬧,堅持性特別高。與易撫養型相比,中間型與難撫養型更脆弱,更容易受外部因素影響出現問題。
“以愛的名義”——兒童問題暴露家庭教育方式危機
專家指出,在對兒童的教育中家庭教育為重中之重,然而目前一些家庭的錯誤教育觀念卻成為了導致孩子問題的不可忽視的因素,其中以“愛的名義”的家庭教育尤為典型。
青島市某小學六年級學生小明(化名)總離家出走,對此他的家人苦惱不已。不久前,不明原因的父親帶著孩子,一同來到某醫院科。醫生、孩子與家長的一席話驚醒了迷茫的家長。
父親:“醫生,你看看這個孩子腦子是不是出了什么毛病,動不動就離家出走,我和他媽媽沒辦法了!”
醫生:“你和孩子關系處得怎么樣?”
父親:“咳!甭提了!我從這個孩子出生就和他斗!這個孩子很倔,倔的時候我就揍他,跟他斗了12年,現在我斗不過他了!”
醫生:“為什么要離家出走?知不知道爸爸很擔心?”
孩子:“他才不擔心我,我有記憶時他就在打我!我恨我爸爸!”
醫生:“為什么打孩子?”
父親:“我就覺得這個孩子身上好多壞毛病,我擔心他將來學壞了,不能成材!”
孩子:“我問過同學,我那些好朋友家長從來不打他們,只有我天天在家挨揍!”
爸爸:“最近我也感覺他恨我了,我就不敢打他了,我想好好和他談,但他又不聽我的了。”
醫生:“家長都是出于責任心來管教孩子,但很多人采取的方法不對,孩子不明白爸爸為什么要打他,雖然家長出于一種責任,但孩子的感覺是這個家容不下他,他甚至得不到家人的認可,不能享受到這個家庭的溫暖,所以他才一次次出走。”
這位醫生告訴記者,類似的情況太多太多,家庭錯誤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導致孩子出現偏差。有很多家長腦子里存在“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樹打自然直”等觀念,其實家長很愛孩子,但棍棒式的養育方式實際上對孩子是一種傷害,凡事都以愛的名義,愛的結果卻產生了恨。同時,與之正好相反的教育方式,即家長對孩子沒有原則地溺愛,百依百順也是引發孩子行為問題的另一原因,因此家庭教育走向任何一個極端都是不合適的。
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副教授、青島咨詢師協會副會長王冠軍認為,在教育型、嚴厲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中,教育型家庭的孩子問題發生率最低。但由于大部分家長對兒童健康教育知識的缺乏,即便孩子行為思想出現了明顯的不良征兆,家長也常常不能及時發現或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王冠軍認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盡量加強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營造和諧的家庭氣氛,教育掌握好尺度,避免兒童“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
齊心協力讓孩子擁有“美麗心靈”
學家指出:孩子成材必須先要成人,當今社會,高層次的競爭就是素質的競爭。一個人后天的作為與兒童時期的健康狀態有著必然的聯系,而讓孩子能夠擁有“美麗心靈”,需要整個社會的齊心協力。
兒童期是個體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時期,是人生打基礎的時期,為培養兒童非常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兒童身心協調發展,我們不僅要重視兒童的生理健康、更重要的是重視兒童的健康。
教育專家指出,教育孩子并不是嬌生慣養,百依百順。如果真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掉了”,教育出來的孩子必然是驕橫跋扈,自私任性,或者是過分依賴、胸無大志。但是,教育孩子也不能采取過于嚴厲的管教方法。動輒訓斥打罵,惡語相加,必然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限制兒童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教育兒童一定要掌握分寸,輕重適當。同時,家庭教育中還要做到家中成員之間統一思想和要求,即使有分歧,也不應讓孩子成為受害者。
兒童就像出土的新苗,認真修剪和澆灌會使之成長為棟梁之材。而作為園丁的父母和老師,掌握一定的正確教養兒童的知識和方法,是必須的。學齡期前的兒童,生活在家里,交往的范圍窄、對象少,父母及親人給孩子的多是呵護和包容,到了學齡期入學后,孩子交往的范圍和對象都在擴大,也復雜了,感受到的是另外一種環境。父母和老師必須緊密配合,相互支持,將孩子學習和生活中的難題有選擇地進行講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此外,針對在校生已經顯露苗頭的問題,學校設立教師和咨詢室,對孩子加以疏導,讓孩子能有傾訴的對象,分享孩子的歡樂與苦惱,將問題消滅于萌芽狀態,未嘗不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
政府部門也應把精神衛生工作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并逐步在所有高校和中小學配備經過培訓的教師,并將健康教育納入必修課。加快健康專門人才培養,以大力普及健康知識,提高整個社會對兒童健康的重視程度。
兒童健康架起三面“防護網”
每雙周周五的下午,第二節課上課鈴一響,青島貴州路小學的孩子們就懷著半月來的渴望,蜂擁進入教室等候上健康教育活動課。課上各班將進行不同主題的活動:“優點轟炸”,大家集中火力列舉每一位同學的優點;“角色扮演”,學生們冷靜分析怎樣排除心中的煩惱;小品劇“社交恐懼大會診”中,學生人人當大夫開處方……。
據了解,貴州路小學是青島較早開設課程的學校之一,針對中小學生就學階段暴露出來的問題,青島市教育部門要求各個學校通過開設課程、建立咨詢室和教師、為家長設立“家長學校”宣講團等措施為青島市的兒童健康架設起三面“防護網”。
貴州路小學地處青島市南區最西部,學區范圍是普通職工、流動商販聚居區,家長的文化層次普遍偏低,學校大部分家長為生計而奔波勞作,無暇顧及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有的交給老人看管,有的放任自流。結果造成孩子上的失衡,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據這所小學的教導處主任李怡介紹,學校曾對4年級到6年級學生進行健康測試,結果顯示:在661名被測兒童中檢出了166人存在問題,占總數的25。11%,突出表現在不知如何和朋友相處、厭學、抵觸家長情緒等。
貴州路小學語文兼教師邵嵐告訴記者,從1997年,貴州路小學就開始把學生健康教育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學校各班班主任還兼任著咨詢老師,并聘請青島教育學院學教授負責兒童的健康課題研究。學校專門開設的“健康輔導中心”、“悄悄話角”,成為孩子們相互或與老師傾訴的地方。去年學校率先在青島市編寫了專業的兒童健康教材——《心海導航》,通過貼近兒童生活,生動有趣的健康教育活動課,達到預防問題的目的。根據學校的最新統計,8年來,這個學校的“問題學生”比例減少了9%左右。
如今兒童健康教育在青島也已經“開枝散葉”,青島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副處長蘇文潔說,像貴州路小學一樣,青島市一半的中小學都已經開設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青島市有專兼職輔導教師和咨詢室的學校,從2001年的幾所發展到了2004年所有學校,其中配有專職的輔導教師的學校占到了總數的一半,一些學校甚至在教師編制吃緊的情況下配備了兩個以上的專職教師。
同時,為了將兒童健康教育延伸到社會,從1998年開始,青島市教育部門還組建了“家長學校”講師團,讓孩子的學校也變成家長的學校,講師團聘請了大學教授、退休干部、專家等20位老師到各個學校為學生家長授課,讓大人也懂得如何正確教育孩子。目前,青島市1300多所中小學都已成為家長學校。
新聞鏈接:兒童健康應具備六個品質
據了解,人的是否健康,目前尚無統一測量標準。根據我國兒童的活動特點,他們達到健康應具備以下六個品質。
一、智力發育正常。正常發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是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智商(IQ)在80分以上屬智力正常,智商低于70分屬智力落后,智力發展落后于實際年齡屬發育異常,常伴有適應能力低下,是兒童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穩定的情緒。健康的青少年,在樂觀、滿意等積極情緒體驗方面占優勢。盡管也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消極情緒出現,但不會持續長久,他們能夠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相對穩定。
三、能正確認識自己。對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感到滿意,并且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對自己的優點能發揚光大,對自己的缺點也能充分認識,并能自覺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在學習、工作等各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健康的兒童少年,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補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他們在別人面前能做到真誠坦率,從而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際關系。在集體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實,是同學們的知己。
五、穩定、協調的個性。人格亦稱個性,人格表現為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并能對自已進行客觀的評價,能對自己的個性傾向性和個特征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對穩定的情緒狀態,堅韌的毅力,靈活的應變能力,強烈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
六、熱愛生活。健康者熱愛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能在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已各方面的潛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確對待現實困難,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策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
下一篇:如何應對青少年網絡心理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長言語失誤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